萧迅寻亲
四月的邯郸,柳絮飞如雪。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约200名抗战英雄的长眠于此,清明期间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有的在烈士纪念塔前致悼词,有的参观烈士纪念堂了解历史,有的在烈士墓前默哀以寄托哀思。
肖元英老人将家乡梅州的泥土撒在萧迅烈士墓前。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在陵园的南侧,80岁的肖元英掬了一把从1700多公里外的广东梅州带来的乡土,轻轻撒在了叔叔萧迅烈士的墓前。
跨越世纪,横跨南北,这是一次极不易的亲人“见面”。
时隔数十年,已是杖朝之年的肖元英替父亲完成了心愿。上世纪60年代,肖元英的父亲萧承蔚始终在寻找弟弟萧迅。后来,萧承蔚得知弟弟逝世的消息后,虽然想回国祭奠,但因为身体原因,终究未能成行。如今,肖家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肖元英与后辈的接触也在逐渐减少,但她希望家族成员都能知晓萧迅的生平事迹及其安葬地点,都来看看他。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印刻着毛主席的“无上光荣”题词。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今年清明节期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媒体公布100位烈士的寻亲线索。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梅州籍烈士萧迅的后人肖元英和肖海被迅速找到。为了圆肖元英“想去叔叔墓前讲述今日祖国之繁荣和强大”的心愿,梅州火速行动,组织人员陪同肖元英乘坐北上高铁,奔赴邯郸寻亲。
“我们的幸福是因为有叔叔那辈人的奋斗,他们不应被遗忘。”肖元英说完,深深地向萧迅墓鞠了3个躬,在场陪同人员无不感慨。
跨越山河
苍柏之间叙亲情
“真希望能快一点,再快一点。”4月9日12时50分,伴随着一声笛鸣,由广州开往河北邯郸的高铁缓缓驶出站台,萧迅烈士后人肖元英也踏上了北上寻亲之路。
“我期待能早些与叔叔见面,我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很多事情与他分享。”望着列车车窗外飞逝而过的山河光影,肖元英紧紧攥着手里的高铁票说。
同一个车厢内,梅州市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以及梅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敬辉也在紧张地联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行李里是已准备好的梅州特产,将用于祭奠活动。“我们期待快点‘见’到萧迅烈士。此次特别准备了家乡特产,就是为了向他表达乡亲对他的情意。”王敬辉说。
4月10日,不顾舟车劳顿,80岁的肖元英早早来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希望能快一些找到叔叔萧迅的墓碑,尽可能多地向他讲述家族、家乡和国家的变化。
位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陵园南院安葬着团级以上的干部和边区著名杀敌英雄约200人,萧迅是其中的一位。
“叔叔啊,我来看您了。” 10日上午9时,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院的墓区,跨越山河,横穿5省,从广州远赴邯郸的肖元英,如愿“见”到了家族的英雄先辈——曾任八路军129师某部参谋长的萧迅。
伫立在萧迅烈士的墓前,肖元英眼眶红润。时光荏苒,曾经父母日夜念及的亲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如今长眠在苍松翠柏之间。
肖元英老人整理祭品。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现在家族成员生活很幸福,大家都很想您。”在鞠躬献花后,肖元英望着灰色的碑石,细细诉说家族在印尼的经历、如今后辈们的情况以及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祖国山河无恙、家国梦圆,现在一切都好,您如果能看到,一定会很高兴。”
祭奠现场,肖元英拿出手机,拍摄了萧迅烈士的墓碑,发至家族的微信群,并附上文字信息:“家族能有这位英雄,是我们的荣光。”。肖元英告诉记者,她希望家族成员能到邯郸祭奠萧迅烈士,“英雄不该被遗忘,家族能有这样的英烈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希望明年就能回去探亲并祭拜先辈。”“已经查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位置,回国后一定要去。”“一定要回去,让孩子们知道家族的光荣历史。”肖元英的号召当下就得到了回应,许多家族成员表示,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回国祭奠这位英雄先烈,让后辈都知道家族有个抗战英雄。
祭奠活动结束后,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肖元英又来到位于陵园南北中轴线东侧的烈士纪念堂,进一步了解萧迅烈士的生平事迹。
走进烈士纪念堂,一面英雄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200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被一一记载。正如纪念堂门柱上董必武的联语“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作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河山”,墙上的英烈都是生前为国家奉献自身,英魂在这片热土下安息。
“叔叔中学毕业后遇到抗战爆发,随即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将青春与生命留在了陕北,享年仅28岁。”肖元英摸着英雄墙上萧迅的照片说,“他在战火中绽放了青春本色,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此次梅州帮助萧迅烈士后人北上寻亲,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主任秦金华指出,今年陵园共对外发出16位烈士的寻亲信息,其中广东两位,而萧迅后人肖元英则是第一位到陵园寻亲的烈属。
“英雄的牺牲,为我们带来幸福。无论何时,都要铭记那段历史。”秦金华对肖元英说,“我们感谢萧迅烈士,没有他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跨越世纪
敬上一杯梅江水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奠、参观的过程,当地红色史料馆相关负责人为肖元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其父亲萧承蔚亲笔为萧迅所写的书信以及传记。
萧承蔚亲笔所写的书信。
看到父亲的笔迹,肖元英思绪万千。
萧承蔚的书信中写道,当年萧迅原打算投考大学深造,毕业后谋得一份教职。但抗战爆发后,怀揣满腔热血的他投笔从戎,瞒着父母前往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在陕北参加八路军。“父亲曾回忆说,当时叔叔就留下了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完便收拾行李前往延安”。肖元英说。
萧承蔚在书信中提及,萧迅在抗大毕业后,仍与逃亡印尼的家族成员有书信来往,在日本军队尚未南进时,萧承蔚每周都能收到萧迅的来信。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萧迅的消息即告中断,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家人方知他在八路军某师部任参谋长。
“解放战争开始后,叔叔就音讯全无,无论是印尼还是梅县,都没有收到他的来信。那时候我常能看见父亲坐在家中,对着一处若有所思。”肖元英回忆说。
“承蔚念弟心切,1952年托回国的徐江汉同志调查萧迅下落。”在书信中,萧承蔚说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弟弟,解放战争后多方打听却一直没有线索。后来,在一名同志的帮助下,他终于得知自己的亲弟弟早已牺牲,葬于邯郸烈士陵园。
“父亲一开始是不相信的。在他的印象里,叔叔赋性聪敏,身体健康,所以在得知去世的消息后,他仍然拜托他人作进一步的调查。”肖元英说。
萧承蔚的书信里提到,1956年中国驻印尼棉兰领事刘亚明回国述职,他曾拜托这位友人帮忙调查弟弟的生前事迹与死亡经过情况,在得知结果后终于接受了萧迅的死讯,并因此写下书信寄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同时提供了一张其年轻时的黑白照片。
“解放后,父亲一直想回国到邯郸祭奠叔叔,但是当时印尼至中国的往来交通受阻。后来,因为我希望回国读中文大学,父亲又将全家唯一一张回国的船票给了我。”肖元英说,随着时间推移,父亲身体情况越来越差,虽然仍有回国看望弟弟的心,但终究未能成行。
回国后,肖元英的姑妈将萧迅的烈士证交由肖元英保管,她也终于知道叔叔安葬的地点。在国内安顿好后,肖元英因有事无法动身前往祭奠,遂于上世纪80年代拜托其先生以及堂哥肖应选前往河北邯郸。
“后来有几次我也打算到河北看叔叔,但都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现在我年龄大了,子女都在海外生活,先生逝世后一直在广州独居,虽然很想去祭奠叔叔,但实在是有心无力。”肖元英说。
为帮助烈士后人肖元英圆父辈夙愿,梅江区委、区政府发动各方力量,帮助肖元英来到邯郸寻亲,并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中祭奠萧迅烈士。
肖元英老人与梅州代表团向烈士鞠躬。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时隔数十年,跨越世纪,肖元英来到萧迅墓前默哀致意鞠躬拜祭,并为这位埋在他乡的英烈,捧上一抔家乡土、敬上一杯梅江水、倒上一杯嘉应茶、满上一杯家乡米酒、供上家乡的沙田柚,虔心告慰英烈。“80多年了,父亲很想你,我们都很想你。”摸着墓碑,肖元英动情说道。
肖元英老人与梅州随行人员向萧迅烈士献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跨越时空
红色基因代代传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将无我,不负韶华!”在祭奠萧迅烈士活动持续进行时,记者看到,一群学生在烈士墓前立志传承革命精神,用奋斗报效祖国。
而在不远处,肖元英反复念着父亲书信里提及叔叔萧迅心中的最高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在肖元英看来,叔叔萧迅作为抗战英雄,是后辈们最好的榜样。
“母亲将萧迅叔叔形容成一位一米七多的少年,虽然身材瘦弱,但充满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热忱。”肖元英说,“叔叔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肖元英说,萧迅的坚贞不屈与壮丽青春,是国家红色历史的一角。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奋斗,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因此,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应代代传承,先烈的炙热初心与远大理想值得当代青年学习。
全体人员向烈士墓鞠躬。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陈锴进 摄
“每个人对家乡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都是一样的。这次从寻人到现场祭奠,梅江区的行动非常迅速,很荣幸自己能作为家乡代表团的一员为烈士鞠一躬、献束花。”梅江区金山街道的随行工作人员朱永腾说。
英烈如同精神的路标,提醒人们从哪里来,该去往哪里。据了解,梅江区委、区政府将会与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史等相关部门沟通汇报,筹集资金,做好萧迅烈士故居的修缮和展陈。今年4月6日,故居摸底调查和烈士资料收集等工作已经启动。
“过去对于安葬在陵园内、没有找到家属的烈士,只能由园区代为祭扫,且园区对这部分英雄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书记杨俊岭说,梅州市对寻找烈士亲人、发掘烈士事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接下来通过学习和交流,能让梅州与邯郸两地紧密联系,既能够丰富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馆藏资料,也有助于梅州保护烈士故居工作的开展。
“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红色记忆不应因时间推移而褪色。”梅州市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说,“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梅州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合力推动梅州苏区老区进一步振兴。”
烈士名片:
萧迅(1918-1946),广东梅县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梅州中学,1938年10月北上陕北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毕业后任太行5分区通讯教员、参谋、股长、八路军129师某部参谋长等职。1946年7月牺牲,时年仅28岁。现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南方日报记者 韩安东 何苑妮
策划:严亮
统筹:汤凯锋 唐林珍 何雪峰
视频:陈锴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