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城市裂缝:溧阳在高铁和公路之间打造城市森林走廊

21世纪经济报道
+ 订阅

在常州溧阳市境内,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并行的线段里程约40公里,现在这里将要打造一条体现城市特色的“森林走廊”。

4月11日,溧阳“森林望楼”设计方案征集暨“自然服务综合体”模式与构建研讨会召开,提出在森林长廊内,规划设计体现地方特色的“森林望楼”(“望楼”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建筑形式之一,溧阳为发祥地),并体现出自然环境数据收集与监控、生态游憩体验与服务驿站、自然与人文的地标性综合表达,即自然服务综合体。

“中国约有3.79万公里的高速铁路,75%以上路段与高速公路并行(两高并行)。重大交通大动脉的构建,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成长,但这一格局也同时切割了城市的生态。”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教授表示,高铁和高速公路把城市和自然人为隔绝了。

不仅如此,因为要对高铁、高速公路进行保护、安全隔离等需求,两高并行区间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对地方政府来说,弃之可惜,而体现经济价值的用途似乎也不大。

“从两高并行的长宽初步估算,涉及到的面积也有25-30平方公里,对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苏南县域来说,如果得到有效修复,这是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王云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地方用实际行为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溧阳位于江苏茅山山脉和浙江莫干山山脉之间,2020年实现GDP约1086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33位,拥有国土面积约1535平方公里。

从王云课题组动用的卫星遥感图片看,大尺度空间上,尽管近些年来有一些绿化等措施,但总体上两高并行犹如一个拉链,与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溧阳显得格格不入。

当地政府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溧阳的生态多以丘陵、低山、湖泊河流多为主,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多样性程度高,因此大型的交通设施对生态的冲击影响要高于苏南其他县域。

森林走廊的目的是以生态修复为主,用体现当地生态特色多样性的绿色林带对城市的缝隙进行修补。

“这是一个跨越多学科又有着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干预之间的平衡。”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表示,要有效避免其他城市在生态修复上的短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也表示,最基础的部分是对以土地资源为主的生态保护。有学者还认为,在接近两高的地区,为使得生态价值最大化,不需要特别细致的景观,但要符合地方土壤特色。

溧阳市长叶明华指出,要构造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标志,整合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连接城乡加速互动,振兴地方产业与经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溧阳森林走廊方案经过2年左右的调研和设计,预计6月在上海公布成果,但设计还面临着不少的考验,如何更好发挥绿色长廊的区域联动作用,缝合被割裂的自然生态与城乡空间,如何更好导入地方文化特色,如何更好体现森林旅行和生态体现等。

此外,为体现将生态资源还给人的理念,领略整个森林长廊将以行走和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方式为主。

(编辑:李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