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城东,群峰起伏,韩江支流众多。凤东路之北,大黄田、二黄田俊秀挺拔,层峦叠翠。革命老区村英山村、西坑村就散落在黄田山之下。
这里,山环水绕,云气弥漫。一年四季草木丰茂,瓜果飘香。
若你来得早,这里的清晨依然可见屋角飘起的炊烟。仿佛洁白的飘带萦绕在村落的上空,宁静而充满生机。鸡犬相闻中,让你疑心走回七八十年代的田耕岁月里。
而历史的风云雷电曾在这里的上空汹涌和激荡。
一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山村北面约1公里,南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庄严而肃穆。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依然澎湃在这青山秀水之中……
“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史志所载,陆秀夫(1236-1279年)为江苏盐城人,宝祐四年(1256年)登进士第。因为才华出众,为制置使李庭芝所推荐而入朝为官。
此时自徽钦二帝被掳后一路江河日下的大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破,5岁的宋恭帝被俘投降,继位的益王赵昰时仅7岁,无奈因逃亡途中颠簸又惊恐过度,不久即染病身亡。危急存亡之际,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挺身而出,又拥立7岁的广王赵昺为帝,以图东山再起。
他们沿海滨一路继续逃亡,途经潮汕。1279年初到达新会崖山时,遭元将张弘范十万大军包围。宋营连体大船继续坚守20多天,粮尽淡水绝。海战发生时,留在小皇帝赵昺身边的重臣,仅剩陆秀夫一人。
知道回天乏力的陆秀夫,恐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受尽耻辱的历史重演,毅然做出了背负小皇帝跳海殉国的悲壮之举。其负帝纵身一跳的背影,便永远定格成中华民族的壮烈绝响。宋史所载,秀夫抱帝跳海,十万军民随后慷慨赴死的场面让人动容。
根据《崖山志》《三合镇志》等记载,陆秀夫投海殉国之后,尸体漂到了海边,被人捞起,葬于当时的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明初,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到了清初,村中的当权人区长德贪图陆秀夫墓的风水好,毁去陆秀夫墓以建住宅。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裔子孙争取恢复义城村的旧墓不可得,决定另寻一处风水宝地筑墓。风水名师追龙寻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镇联安与开平东山镇交界的马山,看到这马山酷似奔马,且山灵水秀,气势恢宏,乃风水宝地。于是选择在三合镇联安马山上的“马舌”上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潮州英山村的这座左丞相陵园,说来同样颇有历史。在距陆丞相殉国二百多年后的明正德年间,时任潮州知府张景阳在潮州的东郊,正式建成有石人、石马、石牌坊,具有一定规模的“衣冠墓”,这就是历史上称为“异代尊”的史话。张景阳还拨官田百亩,配祀陵墓之开支费用。为旌表忠烈亲自具牲醴,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在此以后,陆秀夫丞相墓香火兴旺。
陆秀夫丞相墓明清时几经重修后于20世纪50年代被损毁。新世纪之初,墓碑在东郊乡亲族老协助下又被发现。于是,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商议后决定,在尊古制循古例基础上,重新迁建潮州陆公墓。2002年动议之后,于2003年把在东郊的陆秀夫墓迁至磷溪英山村枫塘山,重建潮州陆公墓并扩为陵园,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由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题写石牌坊的“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很快被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掩映在满山遍野的翠绿之中,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墓前的苍松翠柏,环绕陆公墓,饱经沧桑的墓碑高高地矗立在黄田山麓,正向历史,向后人讲述着那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二
潮州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所在的英山村,正是陆秀夫的后裔。
有关史料记载,陆秀夫到潮州,其实是被贬谪。1276年,因与陈宜中“所议不合”,陈宜中唆使谏臣弹劾陆秀夫,并用矫诏罢官的卑鄙手段,将陆秀夫贬至潮州,全家谪居辟望港口(现澄海港口村)。海阳昔年年友陈经国、许君辅、周裕、方宝印等为陆秀夫择地辟望沙冈港口建立学士馆讲学。并在学士馆旁边开垦荒田百亩,自家种植及收租,用以养家糊口。
陆秀夫殉国时,其子七郎、八郎正在福建计粮,遂就地落户,繁衍生息。长子陆繇在潮汕创祖,开枝散叶。从此以后,潮州这个陆秀夫贬谪之地,留下了瓜瓞万千的陆氏子孙。现已传至25至30世,分布在潮汕各市、县的20多个村落,约有二三万人。
英山村因陆氏三世祖字英山故名。明正统十年(1445年)松丞相陆秀夫第十世孙陆岱望从余肇(今属饶平浮山)迁来北坑(今英山村大潭底)定居,创祖厝。明中期陆岱望次子陆慎修创大人家。明后期陆岱望之长房八、九世孙繁衍,陆煜儿创林畔,陆腾光创东厝,陆易若创上宫和柿园,陆锐前创下宫。隆都樟籍许大坑创许厝。承传至今,全村只有陆、许两姓。
正是陆秀夫裔孙的缘故,民族英雄的忠贞气节和浩然正气,在新的时代悄然化为英山村红色革命的火种并遍野燎原。
“英山村地处偏远的山里,之所以能够很早就闹起革命。是因为当时的陆益、许经天、许千英等人到潮州的金山中学和韩师读书,在那里接受了进步思想,并把火种引来。”夫妻都是革命后代的村民陆潮盛因为多年来义务担任红色故事讲述人,对当时革命斗争的情况熟稔于心。
1926年,英山村成立了5人的党小组,积极宣传和领导革命。与此同时,村农会、农民自卫军也宣告成立。英山村和周边西坑村等的革命氛围一天天火热起来。1927年9月,南昌起义南撤部队就曾在英山村驻扎三天三夜;周恩来和贺龙两人,也在村里住了一个夜晚。
经历1927年底到1930年短暂的革命低潮以后,1931年东江特委派傅尚刚到英山村重建党小组。1932年,“红三连”(中国工农红军广东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在英山村正式成立。
“红三连”的成立意义重大。在周边打响大大小小的战斗有几十次,1933年的黄儿坷大捷,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主要报纸都有报道过……”从打游击、编入抗日统一战线的新四军到后来编入华东野战军、人民解放军,再到70年代保留红三连的番号,这支英雄的队伍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历程。
大革命进入低潮以后,陆益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到泰国疗伤。1937年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后,他在泰国积极发动华侨支持抗日战争,并于1938年带领20多名爱国青年华侨回国参加抗日。因为当时接待过南昌起义南撤部队,得以到延安并进入抗大读书。毕业后担任八路军某营营长,后东渡黄河到抗日前线。1940年前后在河北阜平县掩护大部队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全营最后只剩2人。
其实,在革命中牺牲的英山村人何止陆益一人。据陆潮盛所说,英山村有颁发烈士证的达28人,其中有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书记陆位保、秋溪区委书记许若愚……
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英山村的革命之火很快地辐射传播到周边村落,甚至远到凤凰山一带。距离英山村只有五六公里的西坑村也成了革命的热土。
红色革命期间,西坑村虽然烈士的人数比不上英山村,但因为出了“革命母亲”李梨英而同样声名显赫。
1888年1月25日,李梨英出生于西坑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04年,因亲人去世孤身一人,李梨英嫁给大坑村勤劳老实的农民林再发为妻。1926年,李梨英开始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接受革命影响。1932年,李梨英在共产党员彭莫、傅尚刚(又名江宁)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梨英一生献身革命,为党的事业和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有五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被人们称誉为“革命母亲”“红军阿姆”。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
1961年6月24日,李梨英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几天,她仍一心想着党,将毕生积蓄1800元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献给引导她走完光荣一生的共产党……
在修葺一新的西坑村革命历史展览馆,张和尚、田其香、李婵香、张利强等烈士的名字生平也醒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的故事也像李黎英一样充满了感动的力量。
所有与李梨英、陆益、张和尚等人一样为革命而出生入死的英雄,都将永远受到后代的敬仰和怀念。
三
乌云和风暴散去之后,天地重回清朗。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大地的容貌焕然一新。革命老区村英山村和西坑村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英山村的土质可谓得天独厚,同样是100斤的稻谷去碾米,我们可以多出2%的出米率。花生榨油,甘蔗制糖也是一样,出油率、出糖率比别的地方高出约2%。最奇特的是本地出产的青柑,年底采摘,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农历六月而不腐烂变质。别的地方采摘下来的青柑放个十天半个月可能就烂掉了。”正如陆潮盛所说的,得益于优质的土壤,英山村的水稻、花生、甘蔗等农作物和黄皮、橄榄、青柑等水果在周边村落中尤为佼佼。
邻近的西坑村,土质含沙量比较大,但水源丰富,也很适宜农业生产。西坑村如今还保留有以前榨糖用的两个石臼,让人依稀联想起当时榨糖生产的火热场面。
因为有较好的水资源,西坑村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也悄然投入时代的怀抱中。“都一样地处山区,但我们村水资源丰富,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有企业到这里落户。”村干部为我们解释其中的缘由。
到目前为止,雅力斯保健公司、万泰农牧、锦江养猪场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在西坑村的发展都非常顺利,生产经营一派红火。
西坑村北面的山峰对面就是我市有名的旅游景区——紫莲山庄。出于发展的需要,紫莲山庄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与西坑村建立了合作发展关系。
“紫莲公司租用了我们村四千多亩的山地用来建设动物园。动物园的建设已经于2018年开始,目前进展顺利。”
谈及与紫莲山庄的合作,村党支部书记李智武十分的兴奋。与紫莲公司的合作,一举奠定了西坑村以后跨越性发展的方向和根基。
未来,以旅游作为发展路径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西坑村的旅游发展下来一定大有可为。
“西坑村发展旅游,首先有与大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游乐场所,包括在建的动物园等。然后还有红色革命的资源,有山村的自然环境可打造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前景十分的广阔。”有关专家对此非常的肯定和期待。
君登建筑群无疑就是西坑村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以前潮州有句俗语“君登钱,胡州势”,君登就是西坑村张厝角的人,又名张宗煌。他自小父母早亡,靠替人放牛为生,常常饿着肚子,于是便跟人一起下南洋到暹罗谋生。
在暹罗。据说有一天,张君登在街头看到一张招聘启事,说有一片皇封的森林几千亩,采伐工人常常遭到野象袭击,死伤惨重。庄园主提出,如果有人能制服野象,砍伐木材的收入各得一半。张君登肚困胆大,便撕下了启事去找庄园主。
后来,君登驯服了野象,野象们都替他拔树搬树。庄园主觉得他为人忠厚,有办法,肯吃苦,就把女儿配给他。不久,就干脆把整座森林交给他经营,最终成了暹罗的大富翁。
张君登发了财,先派儿子回国,在张厝角建了新村。又自己回来修了一条从河内到张厝角的贝灰路报答以前救助过他的一位河内村阿婶。以前的潮汕铁路还是他以儿子张剑三为名义,与大埔县富商张百万合资承建的,拥有1/3的潮汕铁路股份。
“这些房屋如今还在,如果稍加修葺打造,完全不亚于澄海的陈慈簧旧居。”潮汕有钱人家的房屋素来被称“潮州厝,皇宫起”,无不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由永德堂、振德堂、和忍堂等三座宗祠,资政第、观察第、中议第、大夫第等四座府邸以及只缺后合围屋的“驷马拖车”树德堂等所组成,高围墙、大旷埕、深水池,煌煌赫赫一整片的张君登建筑群,开发作为旅游景点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西坑村旅游辐射和带动所及,目前尚没有外来企业安家落户的英山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比之下,英山村红色旅游资源更加丰富,人文历史的积淀更加厚重。首先是红色旅游,英山村的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遗址遗物等门类更加齐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更加突出。
人文历史方面,村的明德堂既是革命遗址也是祠堂文化的代表之一;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是我市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参观景仰的人络绎不绝;陵园北边的飞凤山,还有一代名宦丁允元的墓地,人文历史价值也比较高。英山村虽然缺少流入的水源,但域内有几千亩水域的岗山水库,周边超过十个的森林农场,也是得天独厚、可供利用开发的自然资源。
市委党校有关专家的分析,若开发利用得好,英山村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笔笔丰厚的财富。假以时日,革命老区英山一定会和西坑一道,如凤凰涅槃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翁义彬
来源:湘桥区文联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