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罚阿里,美团、贝壳、滴滴慌了!182亿背后三大政策信号,30多只A股“小弟”或被重锤!​

牛熊档案
+ 订阅

阿里被罚182亿终于松口气,整个行业却睡不着觉了

昨天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阿里巴巴被市场监管总局开罚单了——182.28亿元,这是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的罚单。

2015年,美国高通公司因垄断行为,被国家发改委处罚60.88亿元,是其2013年在华收入的8%。

这次阿里被处以2019年中国境内营收4557.12亿元的4%,为182.28亿元。

高通8%,阿里4%,轻了一半。有分析认为,4%的比例,说明监管部门实际上比较审慎和克制。

*根据《反垄断法》,垄断行为的惩罚为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昨天,天价罚单被公布后,阿里火速回应,从最初的“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回应,到随后又发了一封安抚客户和公众的公开信,最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发了一封安抚员工的内部信。

一套组合拳,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

对阿里来说,反倒是靴子落地,不用悬在半空,能松一口气了。现在换成其他巨头提心吊胆难以入眠了。比如说,美团、滴滴、贝壳、京东、拼多多……等都在各自细分平台上流量占据优势的巨头们。

阿里之后,下一个是谁?

重罚阿里,不止阿里!

人民日报:“扯袖子”,何意?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典型的引导舆论之作,主要为此事定调,文中有句话很有深意:规范是为了更好发展,“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

原来这个说法是用在我党对干部的管理上的,是对干部进行经常性管理监督的形象比喻,大意是通过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最大限度避免干部犯错误、犯重复性错误、犯大错误。

这个说法首次出现在2013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当时最高层指出,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提醒、早纠正,这是爱护干部,而不是苛求干部。

对比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评论核心要义与7年多前的论述高度一致,用在阿里身上就是:发现阿里的问题,不能纵容,不能袒护,要经常性监督。

读懂了人民日报的评论,阿里被重罚这件事,背后至少有两层深意:

一、这次对阿里重罚,是第一次“扯袖子”,但不是最后一次;

二、别的平台经济也可能会成为“扯袖子”的对象。

1,先说第一层意思。

根据《反垄断法》,我国限制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影响公平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019年,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就对长安福特、丰田汽车分别处以1.6亿元和8761万元的罚款。理由就是这两家公司要求经销商统一经销商网络报价,从而限定转售最低价格。

此次阿里被处罚则是因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借助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对平台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平台内商家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者参加促销活动,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并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实际上,“二选一”并不是阿里的首创。早在十年之前,在中国的互联网商业史上便上演了三六零和腾讯公司之间的“3Q大战”。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和360为什么没有被处罚,而这次从阿里“开刀”?

“扯袖子”的深意就在于此。一般来讲,被“扯袖子”的对象首先是经常犯错的,阿里“二选一”已经持续多年,屡教不改,这两年才有所收敛,所以阿里有被“扯袖子”的必要。

反观腾讯和360之间发生的“3Q大战”,双方开始斗争得很激烈,但后来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恢复了软件兼容,取消了“二选一”。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定,认定腾讯旗下的QQ并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为此事盖棺定论。

2,再说第二层,阿里被“扯袖子”,别的平台经济公司也要注意了,比如之前反垄断呼声很高的美团、滴滴等。

今年两会上,全国工商联提了一份“特殊”团体提案,名为《关于加强餐饮外卖平台反垄断监管 协调降低佣金的提案》,其建议加强对餐饮外卖平台的监管,降低佣金费率,防止形成行业垄断。

提案的原因之一为:2020年众多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遇到经营困难,但外卖平台几家独大,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地区要求餐饮企业非此即彼“二选一”,佣金居高不下,使得很多餐饮企业都是“赔本赚吆喝”。

全国工商联这份提案虽然没有点名,但实质剑指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涉嫌垄断。

去年年底,一份名为《出租汽车产业联盟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继续对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案开展反垄断调查的建议函》在网络上流传。

这份函是中国出租汽车产业联盟写的,该联盟认为,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合并案,滴滴不仅在经营者集中时未依法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而且从合并至今四年多的情况来看,滴滴出行涉嫌市场支配地位持续巩固、并存在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行业垄断的行为。

今年3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十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其中就包括腾讯收购猿辅导股权案、百度收购小鱼集团股权案、滴滴与软银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合营企业案。

3、阿里被罚182亿后,姚劲波举报左晖贝壳网垄断,呼吁重罚40亿

阿里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亿之后,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发了这张图:

中国第一大电商是阿里巴巴,第二大电商是谁?京东还是拼多多?答案可能都不是。

如果按照宽泛的电商定义来看,脱胎于房产中介链家的贝壳应该是国内第二大电商。2020年贝壳的GTV(总交易额)达到了3.5万亿,而京东或拼多多的这一可比数据(GMV)均未超过3万亿。

阿里被处罚后,贝壳可能就比较尴尬,它不光是宽泛意义上的第二大电商更是房产中介服务领域的NO.1。

4月10日,“同行冤家”姚劲波在阿里被罚当天就po出一则合同直指贝壳“二选一”包装成自愿,并呼吁“强烈呼吁国家反垄断罚款贝壳40亿(4%标准)”,姚劲波是正在准备上市的房产中介平台安居客的实控人也是58同城的老板。

借着反垄断的风口,姚劲波亲自上阵挑战贝壳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贝壳会不会面临严峻的监管形势?

死磕贝壳的深层原因是姚劲波看到了贝壳未来这样一种可能:一个新型的社区O2O巨头即将诞生,这个巨头以房屋中介为核心延伸出家居服务、金融交易、家装业务等不同触手对社区经济上下其手进而把同城服务中毛利最高,业务体量最大的部分连根带走。

显然,这是一次小试牛刀,也是一种“警告”。

任泽平:阿里天价罚单释放三大政策信号

一是处罚速度快、金额高,具有标杆意义,彰显反垄断执法决心和威力。

去年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立案调查,短短107天开出182亿天价罚单,相比于2015年中国对高通反垄断调查案,历时15个月、处罚60亿,震慑作用和指导意义明显更强。

本案注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里程碑,彰显中国反垄断的决心和定力。

二是监管初心是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

垄断的产生是自由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固有缺陷,反垄断亦是政府有形之手调节市场秩序的正常行为。去年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涉及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等多达27家企业。

3月3日,市监总局对五家社区团购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多多买菜被处罚150万元。本次处罚主要针对“二选一”垄断行为,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

人民日报评论此次处罚是“对企业发展是一次规范扶正,对行业环境是一次清理净化,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一次有力维护”、“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国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初心不改。

三是阿里巴巴靴子落地,对蚂蚁们的监管还会远吗?

自去年11月蚂蚁上市暂缓,4月6日京东数科IPO也被叫停,互联网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和监管体系面临重大调整,金融与科技业务分离,金融业务将纳入监管,符合条件的要申请金控牌照。短期来看,金融科技估值参考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缩水在所难免;长期来看,监管导向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商业模式要从场景、流量、生态取胜,转变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

阿里概念搞不好要被重锤

下周一阿里概念搞不好要被重锤,目前阿里在A股投资了约30多家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

都说阿里眼光好,但是有很多失败的投资,比如前几天连吃两个跌停的美年健康,阿里是第一大股东;股价跌无止境的华数传媒、三江购物、苏宁易购、居然之家等。

阿里的投资收购被戏称为“人傻钱多”,不是没有原因的,很多公司被阿里收购后逐渐没落,比如虾米音乐今年2月份关停,优酷土豆如今用户大量流失,被腾讯、爱奇艺、B站蚕食;收购高德地图,进入网约车市场,口碑却很差,用户反映服务差、乱收费,这类公司还有很多。

21金融圈综合:一见财经、泽平宏观、吴晓波频道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编辑:JPP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