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岭村彭氏祖屋:中共南路特委机关旧址

茂名网
+ 订阅

图为曾为中共南路特委机关所在地的横岭村彭氏祖屋。

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化州市笪桥镇横岭村,寻访大革命时期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彭中英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的旧址——彭氏祖屋。

横岭村位于化州市笪桥镇西南部,处于谢半嶂之东,中火嶂之南的丘陵地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永清乡,抗日战争时期属榕树乡,彭中英就出生在这个依山而居的小村庄。

一百年前,一位为追求真理的青年从这里出发

村里的老支书把我们带到一座面朝绿野、背倚山丘的老宅前。宅子是一座两进砖瓦木结构建筑,红砖墙,黄花窗,正门上书“彭氏祖屋”几个大字,还有一副对联“旺气独钟青光满闼,岭岚全绕瑞色盈门”,横批“儒林第”,告诉人们这里昔日官宦之家的荣耀,培育出贤能之人。

彭中英生于1891年,1911年11月与化州同盟会组织拜兰团发动武装起义,结束了清王朝在化州的统治,次年化州改称化县。1914年袁世凯窃国,彭中英与陈信材等人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在化县、廉江等地组织护法队伍攻打高州城,但遭到失败。彭中英决心走出化县,到更广阔的天地去,1918年6月他考上广东省法政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后,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21年8月,彭中英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先后前往德国、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4月,由施益三介绍加入中共旅欧巴黎支部,在周恩来、陈延年等负责的中共旅欧总支直接领导下进行活动。1925年,彭中英与朱德一同前往苏联学习军事,与朱德同住一间宿舍(上下铺),同用一把刮胡刀,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肩负重托,彭中英返乡推动农民运动和武装暴动

1926年7月,彭中英奉命回国,任职广东农民自卫军总部,这个消息传开后,横岭村人民欢欣鼓舞。彭中英在广州、花县(今花都)、从化、广宁等地指导农会工作和指挥农民自卫军,与土匪、反动武装和封建反动势力做坚决斗争,以保护农民运动顺利进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到处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严峻时期,8月,彭中英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任南路特派员并兼任“肃反委员会广东分会南路支会”主任,回到南路领导南路武装暴动,成立中共南路特委,彭中英任书记。在广州湾(今湛江)赤坎成立的中共南路特委后迁到化县,机关驻地设在横岭村水井边的泥砖炮楼和彭氏祖屋,彭中英经常在这两个地方召开各种会议。随后,省委、南路特委又派来一大批领导成员到横岭村指导工作,成立了横岭村党支部,迅速带动了横岭村及周边村庄的革命活动,参加农会及农军的人数激增,革命运动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发展,席卷整个永清乡,锋芒直指封建地主和反动势力。1928年7月初,横岭村党支部和农会组织农军50多人参加化县夏收暴动,炸断桥梁,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但因组织不严、武器不好,暴动遭到失败。为便于领导全面工作,南路特委在横岭工作了七个月后又迁回广州湾。

村里的老支书介绍,彭中英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在彭氏祖屋居住,结婚后才在祖屋后面的山坡上寻址建宅居住,只是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彭中英故居早已不复存在。村口原来还有一座泥砖炮楼,那里曾是南路特委开会的地方,解放后炮楼被拆除了,唯有彭氏祖屋进行过多次修缮,除台基之外,山墙屋顶全是后来建的。修缮后的彭氏祖屋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中有天井,正堂供奉彭氏先人牌位,右侧走廊有彭中英等五位彭氏杰出人物的肖像,现维护完好。

铿锵前行,坚持到革命胜利

彭氏祖屋前面有两个碑座,右边的碑座镌刻着《横岭村革命遗址碑志》,细细阅读,能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前辈们艰苦的革命生活。我们在彭氏祖屋前拍照的时候,也有路过的群众停下来拍照,还站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阅读碑志上的革命事迹。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特委迁走了,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但横岭的革命火种保留了下来,革命斗争没有停止。1937年冬,彭中英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恩来联系,希望能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但未能如愿。根据“一切有斗争经验的老同志都应回到原地方去,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指示”,彭中英返回广东。1938年11月,抗日爱国将领张炎任广东省第七区游击区司令兼行政专员,彭中英被张炎将军任命为高级参谋,共同策划南路抗日救亡工作。彭中英回到横岭村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通过人脉关系安排共产党员出任乡长或小学校长,或将共产党员安插到各小学任教或进乡公所做职员。如中共化县特别支部书记叶信芳,初到化县时人地两生,他与彭中英取得联系,在彭中英的安排下先在新安榕树乡做乡公所文书,后到合江狮子墩健朴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彭中英与彭廷玺等同志秘密组织新安抗日自卫军,打击在新安一带骚扰的日伪军。1947年春,横岭村成立了村级政权、农会和妇女会,带领群众支持游击队,开展减租减息,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等斗争。横岭村虽遭敌人多次“围剿”,革命群众遭到迫害,财物损失惨重,但横岭人民义无反顾、一如既往地支持革命,为革命胜利作了应有的贡献。

彭氏祖屋前左侧有一无字碑座,老支书说这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时机成熟,能够把这个革命遗址修缮得更好时,记此盛事于其上。

“扩大和完善彭氏祖屋这个红色遗址,原是有一些计划的,但是没能实施。”老支书指着祖屋旁的一块空地说。

斯人已逝,信念永存。横岭村的革命精神将永垂青史,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图/文 朱琳 陈麒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