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博罗的生动实践】杨村镇:昔日贫困户脱贫致富 生活越过越红火

博罗发布
+ 订阅

杨村镇位于博罗县东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曾有三个省级贫困村。以前,收入微薄、村道泥泞、房子破落曾是省级贫困村的真实写照。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都大大提高了,曾经的贫困户也脱贫奔小康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石滩村联新小组,村民叶连波正在鸡舍里料理着他的两千只鸡苗。他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妻子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孩子也年幼,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虽然他十分勤劳,但生活依然过得很艰难。2017年,帮扶单位市纪委监委为他购买了400只鸡苗和饲料,阉鸡出栏后,他赚得了第一桶再生产资金,并逐步扩大了养鸡规模。叶连波告诉记者:“现在养了两千多只鸡,到了6月份还要再养5千只左右。现在家庭有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变化很大。去年养鸡赚了七八万左右,前年赚了十多万,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还有搭了铁皮棚。”

除了养鸡外,他还耕种了近20亩水田和花生,收入来源更多元化了。如今,他们从土房搬进了崭新的楼房,还购买了收割机、打田机、小型运料机等,并计划再添置自动拌料机、饲料运送带等机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现在,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出来工作了,儿子正在读大学,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他感慨地说:“现在的收入比2016年帮扶前翻了最少十倍。现在我一个人养鸡收入能有十多万,爱人在外面打工一年下来有两三万。这几年党和政府帮扶下来,我赚的钱都基本投入到再生产,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发展。”

叶连波是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鲜活例子。事实上,在石滩村还有很多这样的脱贫例子。近年来,石滩村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切切实实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目前所有乡道、主干道甚至小路都全部实现硬底化,总长达23余公里,并安装了220盏路灯,配套和完善了文化广场文体设施,切实解决村民出行、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市纪委监委驻石滩村第一书记王东勋表示:“石滩村从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700多元,到去年增加到68.6万元,加上今年我们村企合作学校项目建成,开学以后我们村集体的收入又可以每年增加210多万元。村民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780元,增加到了32382,收入翻了几番,村民的幸福感正逐步提升。”

在水华寨村,村民黄红娥一家也住进了两层高的宽敞楼房,这让她心里踏实了许多。几年前,黄红娥的丈夫病逝,她一人拉扯着两个五六岁的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在各方帮助下,她家的新房建起来了,自己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她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她哽咽地说:“党和国家的帮扶,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住进新房了,还有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也有两三千块钱,能上班又能照顾到家里。”

村民张志仁一家以前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月光族”。妻子和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一家五口人居环境堪忧。后来在县镇村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家房子内外墙粉刷一新,楼上添置了防护网,还购置了崭新的沙发,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子,一家子打从心底里高兴起来。张志仁开心地说:“以前感觉压力很大,现在轻松多了,生活不用去担心,看病有保障,读书有补助,希望生活越来越好,小孩可以读书考大学,改变生活。”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驻水华寨村第一书记朱贵标告诉记者,以前水华寨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几千块钱,耕地面积少,不适合发展特色种养业。后来,该村充分利用工业划拨地,打造小型商业圈,建设商铺、广告牌位,通过资产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并按一定比例给贫困户分红,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我们利用社会的资助为水华寨村打造了一栋商住房,目前年收入可以达到55.8万;第二个就是建设光伏发电产业来提高村集体收入。目前,整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将达到71万元。该村改造升级硬件设施,美化、绿化村道后,现在雨天都不会有泥脚,晚上也不怕走夜路了,村民们晚上可以吃完晚饭散散步,在广场跳广场舞,吹拉弹唱都有地方可去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朱贵标介绍道。

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脱贫户鼓足干劲奔小康,贫困村甩掉“穷帽子”,这是杨村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展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下来,杨村镇将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奋进再出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