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千年古都,一个是千年侨乡,因为一封封银信(侨批),北京和江门,产生了独特的交集。
4月9日上午,“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五邑银信走上了更高的展示平台。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观众可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感受岭南“敦煌文书”的风采。
这是江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行动。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侨批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传载体。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五邑地区的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推动侨批的保护、研究和活化,江门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去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江门勇于担当、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在侨批保护活化工作上形成了具有特色、可供借鉴的多元实践。纵观其一系列举措,坚守传统文化之“魂”、赋能潮流包装之“形”、拓展开放交流之“道”,可以说是关键的“三重奏”。三者相辅相成,从内涵到外在,从时间到空间,推动奏响了侨批保护活化的“江门大合唱”。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侨批承载了海外华侨华人的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弥足珍贵。
江门博物馆收藏的侨批超过10万件。面对数以十万计的文物资源,其保护、活化、利用的方向是什么?如果让这些文物“说话”,要“说”什么“话”?
办历史展览,重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江门把核心放在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灵魂”之上,在创造性转化中,更加注重侨批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自觉。
本次展览分“何为银信、递送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个部分对侨批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内容板块的切分,实际上蕴含了侨批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可以说,尺素虽小,却折射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再深入走进侨批里的故事会发现,华侨身处恶劣环境之中仍不懈奋斗、寄回侨汇赡养家庭,信里不忘叮嘱家人尊师重教、邻里和睦、待人友善,面对国家危难之际踊跃捐款捐物,“巡城马”、侨批局则严守信用确保侨批安全送达,字里行间、一言一行的背后,彰显的就是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正是江门最为注重的侨批现实意义之一。正如江门市委宣传部所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侨批中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把侨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细、讲活、讲生动,立体呈现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朴素情感。”抓住了这一“灵魂”“主线”,推动侨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有了内核和根本。
漫步海口埠的银信纪念广场,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变得可触、可感,真正让文物走出了“象牙塔”、写在了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以银信广场为代表,江门在侨批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整合资源力量,善包装、巧推介,通过融入城市、生活、文艺、文明创建,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潮流包装,让侨批更具有“生活味”。江门市文明办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推出了以“传承侨批精神,共建文明城市”的侨批红包,结合“留江过年”利用H5技术开发侨批样式的“电子家书”,江门博物馆设计了具有互动性的侨批文创产品。这些探索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把侨批的信封、信笺等转化为视觉符号,变成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的产品,实现了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结合、网络化和生活化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潮流包装,让侨批更具“文艺范”。以江门市委宣传部的推动下,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以五邑银信为主题,推出了《跨越山海的家书》三集纪录片,向全国展示了五邑银信的独特魅力;南方日报和市委宣传部推出了“侨批里的江门故事”系列新媒体产品,以微电影形式讲述华侨黄卓才与父亲的感人故事。通过微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江门把侨批背后的华侨精神搬上舞台荧屏,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成风化人、沁润人心。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
侨批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接海外,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世界性,是促进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发挥侨批的“文化桥梁”作用,江门着力拓展开放交流之“道”,构建包括学术交流平台、市际交流平台、海外展示平台在内的立体交流格局,让侨乡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焕发光彩。
以银信为核心形象元素,江门创新推出了“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的品牌活动,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个城市进行巡展,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青少年参加,传播了侨批文化、增进了文化认同。
2020年10月18日下午,“梁门传奇”雕塑揭幕及《少年中国说》阅读之星招募启动仪式在江门市紫茶小学举行。图文该校学生表演歌舞诗《少年中国说》。杨兴乐 摄
2020年12月,市委宣传部与五邑大学共建的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揭牌,中心依托五邑大学的多学科侨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门市、广东省和国内外各方面的侨文化资源,开展省内外、境内外合作交流,为侨批的科学研究、活化利用、开放交流搭建了更强的学术支撑平台。
与此同时,江门还积极促进与汕头、潮州、梅州等侨批大户在学术交流、侨批展示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索交流展览、互动宣教,探索依托海外华人社团交流活动助力侨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内涵之根,形式是外在之美,开放是共荣之路。三轮驱动之下,侨批保护活化的“江门号”,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动力十足。
【采写】沈文金(作者系南方日报、南方+江门新闻部主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