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著名作家、学者张柠的长篇小说《春山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呈现了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辈人的青春岁月。一群未满二十岁的上海青年,来到长江中游一个叫作春山岭的乡村,在城市与乡村的交融和冲撞中,在人生轨迹的突变面前,他们的迷茫与勇敢,他们纯真的爱与善,将青春回忆编织为一曲婉转的恋歌。
三部曲书写三代人的青春
《春山谣》是张柠长篇小说三部曲创作计划的第二部。三部曲书写三代人的年轻时期。首部《三城记》(2019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讲述“80后”青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里的生活和成长,聚焦当下,为现代人无处安放的自我寻求着落。此次《春山谣》讲述“80后”父辈的青春故事,进入历史,进入回忆,珍藏那份被岁月磨砺的感动与激情。据了解,张柠的第三部作品将把视线投向“80后”的祖辈。
在作者张柠看来,他之所以选取每一代人的年轻时期作为书写对象和小说主题,不仅是因为年轻人往往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的境况和状态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绝佳视角,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人在年轻时期的行动,最能代表他们自身。在身心最活跃的时期,在对外部世界最敏感却又最渴望忠于自我的阶段,在一切的命运都还不那么确定的时刻,人的行动是怎样的,无疑会奠定他的一生。而社会,历史,也正是由这一次次动作,一个个人所构成。年轻时期最宝贵的是行动的能力,行动的方式和逻辑,行动的激情和信念,会成为一个人最好的注解。
一代又一代青年,已经、即将、正在度过他们的青春。这一代人与那一代人的青春,有着怎样不同的体验?这其中蕴含的,是对我们的父辈、子代,以及对我们自身的理解。
展现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生活
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文学主题,更是一代代青年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涌入大城市,到逃离北上广,从北漂、社畜到诗和远方,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对城市、乡村的想象,每个青年也都有每个青年的向往、处境与抉择。
《春山谣》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面貌,其内里复杂多样。小说书写新的环境给上海青年带来的震撼,新的生活时刻在考验着他们。而与此同时,原本寂静的山村、小镇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是一幅动态的图景,较早的城乡碰撞,增加了文学内部的张力。以顾秋林、陆伊为代表的上海青年与乡村干部、农民群众各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上到耄耋老者,下到顽皮孩童,有传承,也有新变,有追求,也有叹惋,从中产生了一连串意料之外的故事。
如果说上一部《三城记》中书写的一线城市,是“80后”主人公的典型生活,那么《春山谣》中的乡村,更与“80后”父辈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奠定了《春山谣》整部小说的基调,扎实,辽阔,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感叹。
一切的底色都是“爱”
实际上从《三城记》开始,张柠就在小说中寄寓一种“打开自我,切实地去爱”的能力,而到了《春山谣》中,“爱”的分量更加浓重,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小说中三对人物关系上:顾秋林和陆伊懵懂青涩的爱恋、马约伯和李瑰芬跨越生死的分分合合,以及彭击修与游仙桃、徐芳兵之间的纠葛,所有的不甘和不舍,喜悦和悲凉,如今回望,都是对爱的强烈向往。
不只是爱情,还有友情,亲情,每到重大关口,人们心底的爱和善总是及时地突显出来,支撑着他们的生存信念。对纯粹的真善美的坚守,至今仍然能感动我们,而这也正是小说怀旧的应有之义,它让我们回味并相信“爱”的力量。
《春山谣》的叙述情绪饱满,具有扎实的生活气息,兼有诗意。小说中插入的诗歌、旋律、故事,也带着岁月特有的质感,让读者沉浸其中,聆听一首旧日的歌谣。其中有彷徨,有失落,有痛苦,但就像小说主人公、文学青年顾秋林最终所感受到的那样,一切的底色都是爱,“他生活着,爱着,写着爱的颂歌”。
据悉,该小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编辑:黄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