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茶香,大清凉山采茶忙

南方+ 记者

茶场内采茶工人们正在采收新一季的春茶。(受访者供图)

茶场内采茶工人们正在采收新一季的春茶。(受访者供图)

清明前后,是茶叶采摘的主要时期,梅州市梅江区清凉山茶区正进行大规模采茶。“明天还得再加10个人。”梅州荷灵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忙着采茶制茶,最近还需增派人手,抢在最佳时机完成采收。

清凉山脉地形复杂,山路蜿蜒崎岖,砂石遍布、荒草丛生曾是山上常见的景象。如今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贫瘠的山脉上被开垦出了层层茶田。春日里,缭绕的白雾下,连绵而青翠的茶山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正值春茶采收时节,梅江区茶园一片郁郁葱葱。(郑建斯 摄)

正值春茶采收时节,梅江区茶园一片郁郁葱葱。(郑建斯 摄)

截至2020年,梅江区茶叶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内茶叶种植面积达2.5万亩,茶叶产量可达3150吨,总产值可达10.26亿元。园区带动2488个农民就业和创业,产业园内农民人均收入达18600元。

茶园养鸡

种养结合提品质

英帅茶场正在施放有机肥料。(受访者供图)

英帅茶场正在施放有机肥料。(受访者供图)

“种茶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对茶树种植而言至关重要。”梅江区茶叶产业园牵头实施单位,梅州市英帅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伟新表示,茶园选址不当会直接影响到产出的茶叶品质,进而影响种植效益。清凉山茶种植区地处海拔近800米的清凉山上,较高的海拔使得这里虫害较少,为茶叶的有机种植提供了条件。

梅州市明山嶂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万元对于公司茶园出产的茶叶品质信心十足,“我们这里的茶无论任何时候检测都是零农残的。”

高山云雾出好茶。(郑建斯 摄)

高山云雾出好茶。(郑建斯 摄)

清凉山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高云雾多,终年缭绕的云雾有效地阻挡了紫外线直射,抑制了茶叶中茶多酚的形成,并使茶氨酸含量提高。使泡出的茶苦涩味降低,同时增加了更多的鲜爽感。

茶场中的家鸡。(受访者供图)

茶场中的家鸡。(受访者供图)

高海拔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虫害的影响,但不能完全避免虫害的发生。记者在英帅茶业的茶场中注意到,郁郁葱葱的茶树底下,常有家鸡游荡啄食。据茶园工作人员介绍,家鸡可以啄食茶田中的害虫,同时养鸡产生的污水、粪便等废物,经处理可作为茶园的有机肥料。茶场中配备了三个肥料桶,将园中的鸡粪与长白山的花生麸、西藏的牦牛粪、挪威的鱼骨粉、云南的烟叶等十几种有机肥原料按比例混合,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为茶树提供养分。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既帮助茶企节本增效,有机种植下,茶叶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产学研合作

产业园建设促发展

低温冻害导致茶树上结满了雾凇。(受访者供图)

低温冻害导致茶树上结满了雾凇。(受访者供图)

高海拔种植存在着低温冻害的危险。今年1月以来,西阳镇清凉山、明山嶂等高海拔地区遭遇寒潮,英帅茶业的茶场位于海拔约1000米的明山嶂,低温冻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尽管蒙受损失,许伟新却因此发现了一个更为抗寒的茶叶品种,并被制成了“银顶春露”茶。他告诉记者,现在对“银顶春露”茶种进行培育改良的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

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实地指导,科技支招。(受访者供图)

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实地指导,科技支招。(受访者供图)

为了优化现有茶树品种,提高茶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在梅江区茶叶产业园项目建设的推动下,梅江区依托梅州市英帅茶业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实施单位,与省内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产业园茶叶科技创新、中试孵化和成果转移。英帅茶业、梅州润起文化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润起公司)等多家茶企积极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嘉应学院生命科学院、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围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及茶园有机质提升、有机营养液技术示范、生态防草布防治茶园草害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建设生态与品质栽培示范基地,以科技为清凉山茶“赋能”,提高梅江茶叶产业的风险“抵抗力”。

茶叶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受访者供图)

茶叶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梅江区立足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清凉山有机茶种植。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梅江区茶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各生产经营主体的协同效应,2019年,梅江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江区茶叶产业园,产业园建设总投资超2亿元。目前,产业园按照“一核两区四组团十基地”功能布局,从种植、加工、科技、品牌等方面规划建设57个项目,打造全国有机茶生产示范样板工程、广东省嘉应茶展示流通区、粤东山区精准扶贫典型示范区。

通过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三方联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民+营销+互联网”为基础的茶叶发展新模式,依托有机茶产业,促进种茶、制茶的机械化发展,拥有600年种茶历史的梅江,由此焕发新机。同年,“梅江区清凉山茶”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人机协作

产业链延长增效益

英帅茶业的茶叶自动化生产线。(郑建斯 摄)

英帅茶业的茶叶自动化生产线。(郑建斯 摄)

“机械化发展对于茶产业来说是必须的,尤其是对采茶这一环节,不采用机械化采摘,茶产业很难做到丰产、高产、高产值。”许伟新表示,目前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以及设备制造水平仍不高,茶叶生产的机械设备多需要向日本、台湾等地采购,而梅江的茶叶采摘目前有近七成仍然采用人工采摘的方式。由于茶叶采摘的适宜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午以后,时间有限再加上天气因素的影响,一旦错过采茶的最佳时期就无法保证茶叶的质量。

作为梅江茶产业的龙头企业,英帅茶业引进了日本川崎重工生产的采茶机,茶叶机采率已达80%,并以人工采摘为辅助方式。据悉,一台采茶机一天可采摘茶叶5000斤,而人工采茶一天难采50斤,两者差距有百倍之多,且成蓬茶园的机采质量优于手采茶,机械采摘有利于后期萌发嫩芽,促进茶树生长。实现机械化采茶不仅能提高效能、增加效益、还能节省劳动力、缩短采摘周期,保证鲜叶质量。但单纯依靠机械采摘也并非完美,许伟新介绍,名优茶鲜叶原料要求幼嫩、匀齐,单纯靠机械化采摘无法完全达到要求,所以还需要茶工再次筛选茶叶,剔除少量茶梗和杂质,人机协作配合,既提升了采摘效率,也实现了对茶叶品质的追求。

机械化的生产线,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的茶叶生产。(郑建斯 摄)

机械化的生产线,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的茶叶生产。(郑建斯 摄)

在制茶方面,英帅茶业、润起公司等龙头企业都配备了GMP茶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凉青、杀青、揉捻、干燥、精选、提香等工序的自动化运作。将茶鲜叶倒入设备之后,通过各种组合机械的联动,自动化生产出毛茶,替代原来的手工制作。茶制茶师只需作为“把关人”,根据茶叶的实际情况和天气等因素调整机器参数,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更保证茶叶的品质标准。

接下来,梅江区茶产业园将按“1+N”模式构建起茶叶精加工、初加工相互支撑的茶叶加工体系,实现整个园区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更多的实施主体建设SC认证加工厂房,引进茶叶加工一体化设备、茶叶精制加工设备、连续性茶叶加工设备和中小型连续性茶叶加工设备。新加工设备安装后,生产加工能力从原来的日生产3000斤茶青提升到现在日生产1.5万斤茶青产能,有效解决了茶叶基地扩产后生产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示范推广标准化加工模式,带动园区茶农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

梅江区素有种茶传统。(郑建斯 摄)

梅江区素有种茶传统。(郑建斯 摄)

作为梅江区茶叶产业展示的重要平台,梅江区茶叶产业展厅即将落成,届时将吸引八方游客到梅江区进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文化体验,不断深化茶叶产业经济发展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茶叶产业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筑牢乡村振兴发展的茶园梦。

【统筹】黄帼蓉 冯晓华

【作者】李嘉镓 高永彬

【摄影】郑建斯

编辑 黄帼蓉 马千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