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携手 优势互补丨华南农业大学筑牢现代种植业振兴之基

南方+ 记者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历来是制约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致命性瓶颈问题。

2018年以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张承林教授团队通过与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科研攻关,整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基础,集农资服务、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研发、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该公司有耕地面积70多万亩,主要生产啤酒花、马铃薯、牧草、果品、食葵、辣椒、枸杞、香辛料、甜菜、甜叶菊、药材等。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新型节水灌溉施肥技术,该公司长目前长时间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积达到60%以上。但实际应用仍存在灌溉制度不完善、管理不精细、肥料投入不精准、过度灌水施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

针对当前问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张承林教授团队向该公司大力推广使用简单、实用、价廉、高效的技术和产品,并多次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达到2000人以上。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作物生长的条件及限制生长因素来设置,包括土壤、肥料、植物营养、设施灌溉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力求高效和简单,技术人员易于接受。例如,多年来当地习惯于在碱性土壤上施用磷酸二铵,张承林教授通过现场演示,让技术人员明白了碱性土用磷酸二铵是错误的,会带来氮和磷的损失,正确的做法是选用磷酸一铵。经过多年来的不断的培训和示范,张教授很多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在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得到公司领导及一线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

同时,为解决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劳动力短缺、过度用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张承林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公司在白银市景泰县的亚盛股份公司条山分公司建成规模10000吨的配肥站一座,配置的液体肥料可覆盖3万亩种植面积;在甘肃金塔、内蒙阿鲁科尔沁旗分别新建产能10000吨和20000吨的液体配肥站,用于牧草产业的发展;在甘肃山丹县新建产能5000吨配肥站建设项目,用于甜菜、小麦等产业的发展。所有配肥站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获得精确的配方数据,提供灌溉技术服务。

张承林教授团队始终认为,灌溉和肥料是统一的整体,配肥站的工作人员既要懂得配方肥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灌溉的常识。他的技术团队一直活跃在农田生产一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种植端需求倒推理论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开花。

位于甘肃景泰县的液体配肥站

位于甘肃景泰县的液体配肥站

近年来,通过双方不断深化合作、资源优势互补,亚盛股份公司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农业用水、肥料和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温志勇

【通讯员】程雄 张承林

【统筹】喻淑琴

【监制】胡念飞

【来源】南方+  南方农村报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编辑 郑玉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