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麦南育”跨越空间:内蒙小麦在广州喜获丰收

南方+ 记者

风吹麦浪,满目金黄。日前,鸿达兴业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小麦收割仪式。这场 “北麦南育”不仅跨越空间,让来自寒冷干旱的内蒙古小麦经过2000多公里的迁徙在南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在可移动的“种植斗”里随时随地实现种植。

克服“水土不服”,生态农田实现“北种南育”

在广州圆生态农田,一个个种着小麦的淡黄色盒子整齐排列,有内蒙小麦、川麦等多个品种,种子经过盐水、稀土液、富氢水24小时浸种催芽,大大提升了活力,为后期生长提速。 适宜的气温和水质,再配合“丰收延”土壤调理剂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小麦长势喜人,140天即可收割,比正常的生长周期缩短近一个月。株高70-75厘米,一穗麦粒可达50粒,相比而言,普通的小麦仅为30多粒。

“小麦多见于北方,在岭南地区栽培是一种大胆尝试。此次凭借‘种植斗+营养土’模式,成功孕育出小麦,变‘冬闲’为‘冬忙’。”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鸿达兴业将利用此次种植经验,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小麦,为国家种子科技、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除了冬小麦,马铃薯、苜蓿草等也一同南下,在生态农田里参与了一场跨越气候带的挑战,让“北种南育”成为了可能。

自主研发PVC新材料,让种菜随时随地可实现

日前,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启动建设“城市小菜园”工程,这是全国首次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设“个人专属菜园”的城市行动,鼓励市民自愿自主利用门前屋后、阳台、房顶、外墙、庭院空地及其他可用空间建设“小菜园”。鸿达兴业期望通过自身的技术,促进这一愿景加速落地。

鸿达兴业拥有自主研发的PVC新材料,可制成可移动栽培的种植斗,具备无毒、无味、阻燃、防潮、耐酸碱、强度与韧性高等特性,能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摆脱生产土壤、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束缚,适用于房顶、房前屋后、空地、沙漠、矿山、戈壁、荒野、滩涂等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了便捷式农业。

除了种植斗,选用的土壤也暗藏玄机。生态农田采集国内各地典型的障碍型土壤,包括酸性土、沙质土、重金属超标土壤等,由鸿达兴业进行精准检测,根据土壤酸碱化程度及周边环境设施情况,制定土壤修复方案,合理施撒“丰收延”土壤调理剂进行改良,通过调节土壤pH值,补充中、微量元素,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优质的产品得益于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鸿达兴业坚持“土壤改良 利国利民”的理念,在加快土壤修复改良技术攻坚的基础上,心系粮食安全及农户切身利益,不仅开展“千万亩良田改造工程活动”,推动科技下乡,还不断研发新型农业种植方式,为破解“如何充分利用土地”的难题,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真正实现“把饭碗端在手里”提供全新思路。

【记者】李劼


编辑 欧旭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