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匠人周承杰:复活失传清代技艺,跨界为传统“上新”|粤艺薪传

南方+ 记者

珠江西畔,由热闹的花地大道折进一片安静的仓库,沿着老楼拾级而上,一组古色古香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上书“逸笔天成心境界,彩瓷金织粤风华”,这便是大隐于市的“逸彩工作室”。

走进宽敞明亮的工作间,一股釉料气味扑鼻而来,风扇“呜呜”地转动着。工作台上,放满了颜料、画笔、半成品瓷器,数名广彩工艺师全神贯注地在“画稿”上描摹书写,在这里,空气似乎放缓了流动的速度。

一盏明灯之下,周承杰屏气凝神,手拈两根细管毫笔,为一组广彩茶具填色。茶碗小巧精致,每一枚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笔细描。从晨曦画到暮色,周承杰始终专注如一。

类似这般“堆金积玉”的工作,他已从事了二十余年。即将迎来不惑之年的他,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市大师”,成为广州市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之一。2019年,他通过《庆寿图》《锦羽华黛》等作品,摘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历年来,周承杰有十多个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多个奖项。荣誉等身,他的初心未曾改变。“工艺是很直观的艺术,是想办法将这项技术做到极致。” 他用青春与热情,为岁月“织金”; 师传统技艺之古,创岭南文化之新,他以重复上万次的一笔一画,实现技校生向工艺美术大师的转变。

白天,工笔细描广彩绮丽;晚上,写意挥毫国画气派。“如果没有学画,可能不会有今天。”对周承杰来说,画画是“影响一生”的经历。

自6岁起,周承杰就已展现出绘画天分。此后每个周末,周承杰都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风雨无阻地跨过珠江,到位于一德路的红棉艺校学习国画与书法,自此与美术结缘。

他先后随黄安仁老师、麦振坤老师学习国画山水、从蔡景星老师、谭永康老师描摹花鸟,同时也在叶铿国老师处练习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学生时期,周承杰勤奋习画,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今,让他仍保有少年的专注与诚恳。“每个时期的想法和感悟都有不同,画画好似一把量尺,帮助我不断总结、反思。”

初中毕业后,周承杰进入广州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专攻广彩方向。他坦言,当时只知道是“画瓷器”,并不了解“广彩”是什么东西,但他都“乖乖地”学习、画画,平平淡淡地毕业、进厂。“当时没有很宏大的想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来。”他说。

2001年,周承杰进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实习,毕业后留厂从事设计类工作。进厂第一天,厂长就带着他找到厂里的“技术核心”翟惠玲,成为这位“广彩女中豪杰”的第一位徒弟,师徒学缘就此展开。

厂里的工作,远比学校所学知识更复杂,在翟老师的教导下,颇有悟性的周承杰成长得很快,重新深入学习广彩传统技艺。

烧烘,是广彩制作的关键步骤。因所用颜料以水或釉料调成,彩绘时又是一层盖一层施彩,倘若炉火温控不当,容易出现颜色不正或胎体破裂的情况,前功尽弃。攻克难关的秘诀,是坚持。

周承杰表示,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家常便饭。寻找答案的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但他始终以问题为导向,耐下心来反复试验,或许是釉料没调配好,或许是颜料没填均匀。“经验是从失误中总结出来的,以后不要再犯错误,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每一份作品,都是对自己的总结和证明。令周承杰记忆犹新的,是他进厂不久后参加的一次市级工艺展。当时他的一只以《西游记》为题材的黑底描金葫芦瓶,得到了众多老师傅的认可,纷纷称赞技法老练,“不像是二十出头的后生作品”,这让周承杰倍受鼓励。凭借过硬的基本功与娴熟的创作技法,他先后担任设计室主任、副厂长等职,获得了厂里老前辈的一致认可。

几年后,凭借《羊城新八景》《闲乐图》等作品,周承杰陆续在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广彩界不容小觑的后起之秀。谈及冲击这些奖项的情景,周承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尽全力把手头的作品做到最好。

2009年,工厂经营困难,周承杰与老师翟惠玲一道成立独立经营的广彩工作室,进一步钻研、精进广彩工艺,转眼已是12载春秋。

由于流水线规范、批量生产需要,工厂生产的花样大多比较简易单调。在小而美的工作室里,周承杰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以往的蝴蝶样式简单,仅有蝴蝶之形;而在他笔下,一幅《争艳图》描画了四只色彩各异、花样独特的蝴蝶,栖息在锦簇花团之中,振翅欲飞。凭借这幅作品,他一举拿下省工艺美术行业彩瓷创作技能大赛第一名。

展览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广彩作品,堆金织彩,栩栩如生。显眼处,是一件《紫荆鱼乐图》。画面中,几尾金鱼在盛开的紫荆花下嬉戏,有的通体漆黑、鱼尾淡金;有的金红相间、尾如蝉翼,活灵活现。

“近代广彩作品中,常见色只有八、九种,尤其少见黄色和红色的结合,因为红色容易被其他颜色‘吃’掉”。为了呈现颜色的深浅变化,周承杰用“洗染”之法,一改以往一次填色的做法,在平涂颜料、烧过一次的瓷面上进行二次填色,逐层绘染上不同的颜色,让色调、层次更丰富,颜料堆叠也使成品更有厚重感。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调制出崭新的色彩使用方法。

在一批新作之中,一尊磨损明显、风格略有差异的瓷瓶格外突出。周承杰告诉记者,这是他从国外买回的咸丰广彩,类似的古董他还有不少。如此“下血本”,只为复原失落的广彩技艺。

原来,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广彩作品纹理清晰,细节逼真,受到欧美国家的热捧。而到了清朝后期,诸多技法渐渐失传,不复昔日精美。“清代的广彩外销品,有很多值得挖掘、学习的技术。”近二十年,许多古董陆续回流中国,周承杰得以目睹未曾见过的款式。因此,他不断从老瓷器中挑选特别的花式,仔细揣摩,改良设计,让各时期各具特色的广彩技法,在他的笔下融合重现。

他举例谈到,嘉庆时期,是“长行人物”技法最精彩的时候,可以清楚看到人物服饰的纹路、褶皱。如何呈现布料的垂坠感与光影参差?经过一番研究摸索,他总结得出,须得先铺好整体色调,再用新的颜色线条,描出人物造型。

“广彩的精髓,远不止现在保留的那么一点点。”翟惠玲评价称,周承杰不仅基础扎实、勤奋钻研,更不计成本地发掘前人技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非常难能可贵。谈起这位爱徒,翟惠玲难掩骄傲神色:“不夸张地说,在新一代工艺师中,他是把握广彩技艺最好的一个。”

周承杰认为,至臻广彩工艺,仅仅掌握熟练技法,模仿、重复现有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钻进广彩的历史中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再考虑自己的风格。“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把传统的根基筑牢,才能更好地发扬、发挥。”

工作室里,不乏年轻面孔。如今,广彩行业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吸引了广州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的学子慕名而来。

2012年起,周承杰接受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聘请,回到母校担任老师,执教八年,传授自己多年的创作技法和经验。近年来,他尽量抽空参与教师培训、体验课程,给广州各区的美术老师讲授广彩知识,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中小学孩童心中播下广彩的种子。

近年来,逸彩工作室也在永庆坊设馆,定名“一彩非遗广彩体验馆”,展销融入广彩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轻便又实用的冰箱贴、手机壳等,所绘纹样既有精美的花纹瓷砖,也有醒狮、斗鸡、福禄寿等元素,色彩鲜艳,紧跟当下年轻人潮流。“希望能借助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让年轻人了解广彩、爱上广彩。” 周承杰说。

与此同时,周承杰不断给自己的知识储备“上新”。春节后,他购置一部新的iPad,学习主流设计绘图软件,用来画“电子广彩”。小红书、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也是他学习使用绘画软件、收藏优秀画作的好去处,他笑称,“有些古董实在太贵了,把照片保存到相册,也是一种收藏。”

周承杰坚信,传统技艺也可以“试水”新科技、新元素,提早准备好广彩图纸,或相关产品的IP计划,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因循守旧,被时尚淘汰。

从小对传统书画的学习,亦已经成为镌刻在周承杰生命之中的铭文。“叶老师喜欢吟诗作对,有一次就用我的名字作藏头对联,第一句就是‘承前启后’。”了解到自己名字的内涵后,仍处懵懂的周承杰,默默地将这份寄望保留心底,发展成对广彩技艺的“承前启后”之使命,不负恩师嘱托。

这条路上,他也曾感到迷茫。厂里的薪资不算高,当同学拿着数倍于自己的工资时,他也产生过困惑的念头。所幸父母只希望他正正经经地做好一份工作,周承杰因此能够“安分守己”,脚踏实地。

回首艺涯三十余载,周承杰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心怀感恩。在前辈的眼里,“杰仔”老实憨厚、尊老孝敬,因此也都愿意帮助、关照他。

作为一名“工匠”,不仅要有谋生之“工”,更要有热爱工作、不断钻研的“匠”之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描线、填色、洗染、烧窑,说难不难,却绝不容易。尽量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最好,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让轻轻巧巧的瓷器“更美一点”,就是周承杰最质朴的守望与初心。

相关阅读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丽娜:青年人才是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根基


【策划】孙国英

【统筹】刘奕伶 李培

【记者】黄楚旋

【新媒体制作】刘奕伶 实习生 沈祯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奕伶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