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这些清明习俗,有哭也有笑,你知道的有哪个?

小学生诗歌季
+ 订阅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大概是唯一一个

不说“节日快乐”的节日

青山埋白骨

人间闻悲声

这一天里

人们悼念亡人,祭祀先祖

但“长在”春天里的清明节

并非只是用来对逝者遥寄哀思

更多的习俗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让生者明白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但是享受生命的过程

才是正道

习俗一:扫墓祭祀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另外一个秋祭大节则是重阳节。

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体现生者的孝道。

清明节祭祖,一般是在上午出发,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进行扫墓。到墓地后,人们将贡品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除去坟间杂草。如果坟墓有损毁,还会简单地修葺下。最后是点上香烛,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一起叩头行礼拜祭。

有些传承悠长的家族,清明一天要给多个坟墓上坟,每个坟墓都要全套仪式下来。由于坟墓多半在荒郊野外,这对年老体弱者是个不小的挑战。为此,有些地方会改成在宗庙里统一祭拜。

习俗二:踏青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节时,春回大地,人间万象更新,处处绿柳红花,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清明扫墓,多在山郊野外。一家老少在给先祖祭拜完之后,因利乘便,在山水之间游乐一番,领略大自然的美妙风光,感受春日的勃勃生机,洗去心头的哀思之情。真正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

习俗三:插柳

《清明插柳》

【宋】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随风摇曳的杨柳,仿佛是春天的信使,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民间有清明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该习俗更多地是为了祛除疫病、祈求平安。

在佛教和道教的观点中,柳枝可以驱鬼辟邪。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清明节那天,人们扫墓、踏青时会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逝者如斯,生者平安健康,或许这就是传统而又朴素的民间观念。

习俗四:放风筝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在古代,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每逢清明时节,许多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其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习俗五:寒食

《寒食》

【唐】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清明节的前身便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介子推。

介子推曾追随晋文公重耳,在他流亡他国十九年时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后来成为一代明君。介子推却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自唐朝起,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另外,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民俗。相传这是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以体育运动来暖和身体。这就造成了清明节独特的两面性:既有祭扫坟墓的哭声悲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或许这就是国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