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四月,农讲所的“镇馆之宝”为您讲述当年的故事

南方+ 记者

正值清明假期,何不走进历史,缅怀先辈以寄托点点哀思?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现有藏品60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99件/套,记录了农民运动过程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侧的两庑、两廊、明伦堂等组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达成后,国民革命运动迅猛发展。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展全国农民运动,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共产党员任教员。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革命旧址的修缮复原和宣传教育工作。1953年,建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周恩来亲自为旧址题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目前旧址已按当年原貌恢复了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布置有《广州农民运动讲所陈列》、《毛泽东廉政风范展》、《庙学合一——番禺学宫历史陈列》、《中国科举文化展》等常设展览。此外,每年还会推出一些临时性的专题展览。

【知多D】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物精品简介(部分)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证章

横2.9cm,通长5cm  质地:铜

横2.9cm,通长5cm  质地:铜

1976年2月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解学海烈士的儿子解加麟、解加鹤捐赠

该证章是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解学海烈士的遗物。解学海,河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受党组织委派前往广州参加第六届农讲所学习,同年9月毕业后返回河北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冬参加领导冀东玉田武装暴动,壮烈牺牲。

证章为长方形,正面为深红底色,左上方有中国国民党党徽,中间有犁头标志;上方穿有纽丝铜链;背面有“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字样,证章编号NO.191。该证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力的见证,极其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1953年10月周恩来题“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手稿

尺寸:纵14.4cm,横66.8cm  质地:宣纸

尺寸:纵14.4cm,横66.8cm  质地:宣纸

1953年10月由总理办公室移交

1953年3月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开始筹建,同年10月,收到总理办公室转来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确定了馆名。

手稿为长方条状,左边有“事委员会”四个红印字,中间为周恩来手书“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十六个字。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问题丛刊》

尺寸:横13.4cm 纵18.8cm 32开本  质地:新闻纸

尺寸:横13.4cm 纵18.8cm 32开本  质地:新闻纸

《农民问题丛刊》,是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应全国研究和从事农运同志之要求于1926年9月编印的。该刊由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所长毛泽东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有关政策、策略、论著、教材和师生调查研究成果等。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农讲所在广州正式开办。同年7月至1926年9月,农讲所在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相继主持下,共举办6届,培养了约800名农民运动骨干。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期间,亲自给学员授课,且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指导学员研究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并带领学员开展农村调查实习。毛泽东把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农运的重要文献、农讲所教员对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以及学员的调查材料等汇集起来加以审订和修改,编成《农民问题丛刊》出版。毛泽东为丛刊撰写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阐述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丛刊原计划出版52种,实际出版《孙中山先生对农民之训词》《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26种(我馆收藏其中24种)。丛刊的出版发行,改变了以往研究农民问题资料匮乏的状况,为农讲所学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运干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学习材料,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1994年4月,《农民问题丛刊》(一套)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崔筱斋使用过的手表

尺寸:直径3.4cm  质地:复合材料

尺寸:直径3.4cm  质地:复合材料

1976年由崔贤英之子耿毅捐赠

崔筱斋,原名崔兴忠,1896年8月出生于安徽长丰县,是合肥地区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6年,党组织派崔筱斋等十余人赴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后以农运特派员的身份返回合肥,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燃起了安徽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了六霍起义,开展了一系列抗捐、抗税、扒粮斗争,领导发动了双河集农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和当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2年8月,因叛徒告密,崔筱斋被捕牺牲,终年36岁。

该表为崔筱斋在安徽从事革命活动时所佩戴。表头圆形,带表冠。外壳为银色,表盘以白色为底,其上刻有一红色十字形花纹和“52984.VF”标志,刻度、时针、分针均为金色。缺表带及秒针。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农讲所第五届学员谭作舟在狱中的家信

信纸尺寸:纵25cm  横15.5cm  质地:纸

信纸尺寸:纵25cm  横15.5cm  质地:纸

1982年,谭作舟五弟谭作楫捐赠

谭作舟(1903-1928),广东阳江人,中共党员,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1925年8月,谭作舟等人在阳江雅韶乡建立农民协会,是广东南路地区最早的农会之一,同年9月被组织选派入第五届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后,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阳江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在其领导下,阳江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至1926年底,阳江地区已建立80多个区、乡农民协会,会员达12000多人,并组建了农民自卫军。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8年9月,被杀害于广州,时年25岁。

该书信是谭作舟在广州市公安局候审时所写。信中提及自己在狱中的近况,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自知不能幸免,坦然面对个人命运,视死如归。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6、抗日战争时期康富成烈士使用过的手表

尺寸:表头直径3.3cm 厚0.5cm,通长20cm  质地:玻璃、其他金属复合质地

尺寸:表头直径3.3cm 厚0.5cm,通长20cm  质地:玻璃、其他金属复合质地

1975年康富成胞妹康军捐赠

康富成(1907-1941),又名贾力更,蒙古族,内蒙古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烈士。1925年考入蒙藏学校附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康富成受党组织选派,进入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后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绥远地区从事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到内蒙古党务学校学习。抗战爆发后,康富成回到绥远领导土默川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发动各族群众支援八路军第120师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9月,作为内蒙古工委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蒙古族抗日游击队,成为绥西地区影响较大的地方抗日武装。同年底,康富成被绥蒙区党委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39年至1941年间,康富成等人先后输送数百名青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为党组织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1941年春,康富成奉命回延安,并动员了20多名蒙古族青年一同前往,途中遭遇敌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

该表是康富成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过的。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时任赤色职工国际中国工人俱乐部担任干事兼会计的康富成坚决向组织要求回到绥蒙地区投身抗战,赤色职工国际的领导送给其瑞士手表一块,表达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表头圆形,外壳及表带为不锈钢所制,表盘白底,自然泛黄,其上饰“Aquilon”标志(瑞士早期手表品牌阿克郎)字样,时针、刻度均为金色,缺分针、秒针;表带残缺,背面刻有“囍”字标志及“鑫光工艺社纯不锈钢工艺制”。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7、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吴芝圃用过的公文包

尺寸:长25cm 宽19cm  质地:皮

尺寸:长25cm 宽19cm  质地:皮

1982年由吴芝圃女婿侣志广捐赠

吴芝圃(1906-1967),河南杞县人,早年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主编出版了《我们的通信》《现实生活》等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组织委派,赴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习。毕业后回到开封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农会会员,建立农会组织和农民自卫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芝圃利用大革命时期发动和领导豫东农民暴动的影响,在睢县、杞县等地创建和领导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于1938年10月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萧望东领导的抗日先遣队合并,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党军政委员会委员。194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彭雪枫、吴芝圃部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在七倍于我的国民党顽军和日军的夹击下,彭雪枫、吴芝圃等带领四师主力和地方部队奋起进行了三个月的自卫反击作战,在完成向西防御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战斗任务后,为保存抗日和革命实力,奉命转移到淮北苏皖边区,巩固扩大淮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该公文包长方形,棕红色皮面,尼龙绳缝制,由包盖、包体和背带构成。包盖及背带上各有一金属扣件,包体内有两夹层,缺锁扣。是抗日战争时期吴芝圃在新四军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实物见证,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8、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讲所学员孙选用过的藤箱子

1977年入藏

孙选(1897-1927),又名孙逊群,化名王津民,江苏江阴人,第六届广州农讲所毕业生,江阴县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和农民运动领导人,烈士。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江阴县第一位共产党员。1926年4月由中共上海区委选派到广州参加第六届农讲所学习。毕业后,孙选以江苏省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回江阴县指导农运,并于1927年3月成立农民自卫军。192710月被捕入狱,11月13日被害于无锡城内南校场,牺牲时年仅30岁。

箱子长方形,用藤条编制而成,周围有白线穿插进行加固,边沿用薄竹片固定,手提环与箱体衔接处用皮革制成。该藤箱缺手提环、有破洞,藤条老化变脆。该箱是孙选从第六届农讲所毕业后回家途中购买并用来装书所用,后放于家中。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孙选就将其寄放在朋友家里。1930年后这个箱子由孙选烈士的后代保管,用以教育后人,1977年入藏农讲所。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 沈祯卓

编辑 徐子茗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