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宜追思,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等你来看

南方+ 记者

清明最宜追思,百年前的峥嵘岁月至今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走进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称“革博”),3万多件藏品,2.5万多张历史照片记录了往昔革命岁月的点点滴滴。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从革博出发吧。

建成于1959年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广东省内建馆时间最早的专题性革命历史博物馆。现管辖十余处革命旧址、古建筑和近代历史文化遗迹,主要有: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旧址以及反映近代广州历史文化遗迹的广东咨议局旧址、粤海关黄埔分关挂号处、外国人墓地、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等。

【知多D】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精品简介(部分)

纸质记录

1924年12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委任梁桂华为特派员的委任状

纵29.5厘米,横38.7厘米


1924年8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农民学生梁桂华修业证书

纵25.4厘米,横33.8厘米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所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内珍藏两件文物:农民部特派员委任状、陆军军官学校修业证书。他的主人在最后一次离家前,将他们郑重地交给妻子,并嘱咐道:“这两个证件比生命还要宝贵,切勿在人前露眼,除非是共产党建立了人民的天下。”数月后,他便带着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参加了广州起义,并英勇牺牲。他,就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副总指挥——梁桂华。

广州起义发动前,起义所需的经费十分缺乏!张太雷为此专程致电中央“我带来的2千美金悉数分发殆尽,盼为支援”。这时,因“四一五”反革命政变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刚刚出狱的梁桂华得知这一情况后,拖着伤病的残躯连夜启程回了趟老家,他低价将自家祖屋出售并交给党作为起义经费。族人对他的做法大为不解,他却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没国就没有家,为国就是为家!”

为了他心中的国,也为了他深爱的家。梁桂华在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顾不得和同志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即刻奉命奔赴长堤一带,带领工人赤卫队负责警戒工作。从12月11日上午起,他指挥工人赤卫队,配合教导团和警卫团战士,与沿堤偷袭的国民党匪军、广东机器工会体育队的败类,以及游弋珠江河上的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军舰展开激烈战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12日傍晚,反动的机器工会体育队戴着红布带,冒充工人赤卫队,在帝国主义军舰的掩护下,从河南过渡至长堤登陆。船靠岸时,工人赤卫队才发现原来是反动分子,只能与他们展开肉搏。梁桂华因体力不支,身负重伤,但仍坚持到将敌人打退,才被送入附近的韬美医院救治。

13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大举反扑,广州起义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病床上的梁桂华被敌人残暴地拖拽至韬美医院门前,和其他不幸被捕的起义军民一起惨遭枪杀,时年34岁。

梁桂华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舍小家为国家的深刻内涵。若是没有这千万万万舍小家为国家的共产党员,哪有我们的新中国?若是没有那一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心怀国家的革命英烈,更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着的红色血脉!

1924年陈铁军自述手迹

纵24厘米,横51.8厘米

陈铁军(1904—1928),原名陈燮君,广东佛山人。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2月6日,与周文雍牺牲在红花岗。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

纵32厘米,横60.5厘米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县土洋村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司令曾生、副司令王作尧、政治委员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联名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实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尔崧用过的私章

底边长1.1厘米,通高2.8厘米

刘尔崧(1899—1927),广东紫金人。1921年,参加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历任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广东省工代会主席等。中共三大代表。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1950年被授予“功臣炮”称号的“四一式山炮”

通长337厘米,通宽120厘米,通高110厘米

炮身镶嵌椭圆形铜牌,上刻“昭和十五年三月 NO.1222 大阪工厂”字样;炮架刻有“昭和十三年四月 NO.698 大阪工厂”字样;炮管刻有“四一式山炮”字样。

该炮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东北抗日武装从日军手中缴获,后伴随解放军四野第127师第379团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南、参加广州入城式等。1950年,为表彰第379团炮兵连及其所用“四一式山炮”所建立的功勋,此炮被授予“功臣炮”称号。

广州起义文物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佩戴的红布带

通长73厘米,通宽10.3厘米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用过的“上海元昌”指南针     

通高9.8厘米,盘直径3.5厘米,厚2厘米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用过的孙中山头像怀表

通高6.2厘米,表盘直径4.2厘米,厚1.5厘米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张贴的标语——工农兵起来拥护苏维埃政府   

纵65.6厘米,横19.5厘米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张贴的标语——打倒帝国主义

纵64厘米,横13.5厘米

红布带、标语、怀表、指南针都是由当时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队长杨馨坤家属捐赠的,流传过程是一样的,标语是杨馨坤在当时西瓜园召开苏维埃成立大会时的会场保留下来的,只是红布带更有代表意义,更有故事性。下面是红布带的故事:

广州起义纪念馆见证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这里,一砖一瓦都记录着93年前的红色风暴。而当年起义军用过的红布带,也保存在纪念馆里,它是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我们身边的红色印记。

说起当年广州起义的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1927年,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又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当年,参加这场起义的人员均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和士兵,大家没有统一的服装,每人一条红布带,准备起义的时候佩戴在脖子上或绑在手臂上。但不料起义计划提前泄露,敌人已开始部署镇压,起义被迫提前一天举行。而这时,红布带准备得并不充足,不少起义军民就把家里的红被面撕成一条条或是把白布染成了红布。但没想到的是,起义期间遇上了阴雨天气,红布带遇水退色了,不少起义军民的脖子上和手腕上都留下了红印。

然而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勾结起来向广州进攻。面对国民党广东当局和帝国主义的联合围攻,起义军民并肩作战,红花岗、黄沙车站、观音山等处战事惨烈,最终因势单力薄,起义惨遭失败!

起义的焰火熄灭,反革命的扑杀却整整持续了六天,古老的羊城掀起阵阵腥风血雨。数天以前,红布带曾是起义军民相互识别的标志,是象征胜利的旗帜,是红色苏维埃存在的证明,而此刻,却被反动当局当做扑杀的对象,不论脖颈、手腕等处,凡有红色印记者,都被无情杀害。屠杀,整整进行了六个昼夜,到处都是起义军民的鲜血,到处都是无名烈士的尸骸。红布带随着英雄的鲜血被践踏在战火的废墟,不屈的红色火种却在人们心中种下!

而在这场血雨腥风结束后,广州起义纪念馆里的这条红布带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

这条红布带的主人是当年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中队长杨馨坤的,他在撤退时,将红布带藏进贴身衣袋,奋力冲出敌人的围截,一路冒着生命危险将它带回了家乡英德,小心翼翼地用油纸一层一层地包裹好,交给当地的革命同志,秘密地埋在了山岗里。而杨馨坤后来在参加广宁农民起义时不幸壮烈牺牲,他曾经用生命百般守护的这条红布带,在和平时代由革命同志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广州起义的历史见证。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 沈祯卓

编辑 徐子茗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