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巡礼顺德红色遗迹,向先辈英烈“云致敬”

南方+ 记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祭奠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由佛山市顺德区文明办指导,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武装部、共青团佛山市顺德区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南方+顺德频道主办的“文明新风云祭扫,在+致敬顺德英烈”网上祭扫活动正式启动。

4月3日—10日期间,南方+客户端开设“英烈故事”专题,讲述顺德的红色革命遗址,重温顺德英雄烈士壮丽故事。

一、顺德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大良西山山麓,立于1959年,2000年重建。纪念碑为纪念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李民智、郭竹朋、詹宝华、邓公惠、吴勤等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工农群众等300余烈士而建。

纪念碑为方形碑,碑座长4.5米,宽3.6米,通体装饰云石,上面置一颗金色五星,正面书“革命烈士纪念碑”金色楷书大字,碑座底部正面镶嵌“顺德市革命烈士纪念碑誌”,纪念碑前置水泥台阶。2000年顺德区政府重新修建烈士纪念碑,将纪念碑高增至13米,墓场面积增至900平方米。

西山岗顺德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顺德四座烈士纪念碑之一,规模较大,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教育意义。

铭记烈士:

李民智(不详—1926年)顺德大门人,第一任中共顺德县支部书记。

郭竹朋(不详—1928年)顺德云路人,顺德县农民协会常务委员。

詹宝华(1901年—1927年)广东连县人,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校长。

吴  勤(1895年—1942年)原籍东莞,佛山南浦人。抗日人民武装游击队司令。

邓公惠(1908年—1928年)顺德龙江坦东人,共产主义青年团顺中学校团支部书记。

二、容桂革命烈士纪念碑

容桂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容桂大凤山上,建于1989年3月28日,并于2015年8月重修。纪念碑为纪念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21名革命烈士而建。

纪念碑为六边锥形花岗岩石碑,碑体以钢筋混凝土建筑,高6.8米,底座高1.4米,长3.6米,宽3米,碑身四周以花岗岩挂贴。碑顶有一颗红星,石碑正中红星下刻有“烈士纪念碑”红色底字,基座正面刻有“容桂革命烈士纪念碑志”,背面刻有“容桂革命烈士名录”。

碑后建有水磨石护栏、碑前是约200平方米的活动平台和三层台阶。纪念碑四周松柏环绕,四季长青,庄严肃穆。碑下刻有9幅革命故事石雕,组成长廊,与纪念碑相互辉映。

三、伦教三洲革命烈士碑

位于伦教三洲社区文明西路钟灵岗南侧,建于1996年。为了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在三洲牺牲的烈士,1996年3月伦教三洲办事处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2002年3月扩建和重修。

纪念碑高8米、宽1.9米,为方尖碑,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碑座用红砖砌筑,黑色大理石基座,云石碑身。碑南面刻红五角星,下刻“三洲抗日烈士纪念碑梁嘉”;东面刻“革命烈士功垂千秋梁奇达”;西面刻“三洲抗日烈士浩气长存黄友涯”;北面刻“革命先烈光辉不死普照千秋严尚民”。

四、水藤革命烈士纪念碑

1927年农历四月廿七日,广东省农民协会特派员郭剑华、顺德县农民协会麦养寿、水藤乡农民自卫军何根养、黄结业、黄荣石五名同志为反动国民党“伏兵”围击殉难于此。

1951年,为怀念先烈,于当时农民自卫军驻地北营遗址,建立五烈士纪念碑,以留后人景仰。纪念碑高8米,宽2米,为水泥四棱梯形柱体。碑正面刻“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镶嵌一块大理石的碑记,碑后有五块烈士墓石,分别刻有五位烈士名字。墓园于2012年3月扩建,现占地约3000平方米,扫祭平台占地约80平方米,周围为水泥石米栏杆。

铭记烈士:

郭剑华(不详—1927年),共产党员,省农会特派员。

麦养寿(不详—1927年),共产党员,县农会特派员。

何根养(1892年—1927年),水藤人,顺德农会委员。

黄结业(1892年—1927年),水藤人,顺德县乡农民自卫军战士。

黄荣石(1897年—1927年),水藤人,顺德县乡农民自卫军战士。

五、杏坛东村革命老区纪念碑

位于顺德区杏坛镇东村公园内。

1949年2月,中共顺德县工委机关迁至杏坛镇东村。5月,县工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共珠江地委乌泥塘会议精神,作出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壮大人民武装、做好统战工作的决定。

随后,东村革命武装成立。顺德独立团进驻右滩后,东村汇合滩南各村的革命武装、协助顺德独立团驻防。为弘扬革命精神,2004年顺德区杏坛镇政府修建东村革命老区纪念碑和思源亭。纪念碑基长、宽各4米,记有东村的革命历史,思源亭占地20平方米。

六、北滘西海抗日烈士陵园

由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革命文物陈列馆三部分组成。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建于1951年,由原珠江纵队司令、广东省副省长林锵云同志倡议,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而建。

纪念碑为水泥四棱形柱体,水泥洗石米构筑,基座长3米,宽5米,碑身高约10米,四边凹嵌云石刻字题词,正面刻有林锵云题“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左边刻有原珠江纵队二支队队长郑少康题“识革命之真理流千秋之典型”;右边刻有原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副指挥谢立全题“英雄壮志流芳千古”;背刻“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中共顺德县委员会、顺德县人民委员会”。西海抗日烈士纪念碑是顺德现有的四座烈士纪念碑之一。

1952年,顺德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珠江纵队广游二支队所在地建起陵园,以寄托顺德人民对“西海大捷”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表示崇高敬意和无尽怀念。

1980年,县政府拨款扩建西海烈士陵园。扩建后的陵园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园内增设有顺德革命文物陈列馆,文物陈列馆共五个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分序幕厅、抗日战争文物厅、解放战争文物厅、资料室等。共展出辛亥革命以来各时期革命文物、照片、图表等620件,各时期革命英名录269人。

1982年,陵园被省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9年被评为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佛山市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七、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旧址

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建立于1926年3月,是当时广东省最早的县办农军干校之一,校址设在西山庙旁的三元宫内。农军干校按黄埔军校政治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学经验培训农军干部,校长由中共广东区委委派黄埔军校毕业生詹宝华担任;军事教官是黄埔军校毕业生黄德治、韦崇纲等。同年秋在陈村新圩设立分校,由黄德治担任分校校长。农军干校共举办训练班六期,培训各区乡农军干部300多人,既为当时顺德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干部,也为以后顺德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经验,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1995年5月,当时顺德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建设农军干校旧址陈列馆,陈列馆面积288平方米,全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五四”运动前,顺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第二部分重点反映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在顺德的建立、发展情况及顺德的工农运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农军干校的情况和贡献。1994年12月被佛山市委、佛山市政府确定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振响楼

原名裕德堂,位于北滘镇碧江西街彰义村,始建于明代,为碧江望族赵氏家族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振响楼曾用作广东省立广雅中学校舍。一些爱国进步学生组织“未名话剧社”义演抗日宣传剧目,他们在校内编辑出版了《广雅呼声》等抗日刊物。校长黄慎芝、教导主任以及爱国教员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活动。

1938年5月5日,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楼内为广雅中学师生作演讲,叶帅用纯熟的客家话从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转入正题,精辟地阐述抗战基本条件,最后谈到中国抗战的前途,演讲持续了整整讲了两个小时,深深地感染了全校师生与农村进步青年积极投身抗战,此外,郭沫若、沈雁冰(茅盾)先生等爱国进步教授、作家社会名流到校演讲。

振响楼作为当时抗日宣传教育的“根据地”,使广雅学生始终保持和发扬抗日先锋作用,高举抗日救亡的伟大旗帜,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九、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员会机关旧址

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员会机关旧址位于顺德区容桂街道容里社区云端大街一横街二巷4号,总占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1949年3月,中共珠江三角洲地方委员会(简称“珠江地委”)成立,隶属粤贛湘边区党委,地委机关驻顺德容奇镇。4月,珠江地委迁至乌泥塘,自此乌泥塘成为珠江地区革命指挥中心。珠江地委在乌泥塘驻址至顺德解放。

为贯彻中共中央以及华南分局有关指示精神,1949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中共珠江地委借用顺德容奇乌泥塘杜启芝家召开所辖县、区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又称“乌泥塘会议”,这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当时,参加会议有辖属的南海、三水、番禺、花县、禺北、五桂山、中山的三区和九区、斗门及顺德的党组织负责同志,顺德工委正副书记李株园和黄静生出席。会议的召开,为珠江地区各级党组织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总方针和任务,为迎接、加速本地区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欧阳少伟 熊程

【制作】熊琳

编辑 熊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