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青团,品春茶

茶行天下
+ 订阅

“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除了慎终追远和亲近自然,关于清明,还有两种时令风物不得不提——青团和明前茶。《吴门竹枝词》一诗中提到的“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说的就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清明时节,用春之草木做的米制点心,在我国长江以南,几乎各地都有,据考证最早始于唐代,据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虽然青团流传至今形制未变,但现在作为祭祀的功能日渐淡化了,人们更多的是应令尝鲜。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名目,选用五月艾、野艾蒿、泥胡菜、香青、蒲公英、朴树、鸡屎藤等或榨汁染色,或捣碎和面,或曰青团,或曰蒿子粑粑,或曰艾青糍粑、鼠麴馃;或实心,或有馅,或团状,或饺状;或蒸或煎,或甜或咸,或沾酒酿,或裹松花粉......不管用什么原料和做法,做出来的青团都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包含着满满的春天气息。

吃一口青团,品一杯春茶,知晓几分春味。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喝茶,尤其讲究事不宜迟,以早取胜。尤其对绿茶的审美,大多是依清明、谷雨为界限判定,以春分至清明采制之茶最为珍贵。许多茶客争先揣摩这春味,就连当年康熙下江南,也逃不过独宠这一碗“清香”。

“明前茶,两片芽”,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较低,这时的茶叶口感香而味醇,饱含了春天的新鲜和盎然。追春茶的人,就是和春天赛跑,尝到便是口福。

不少人会以为茶叶越早越好、越嫩越好,甚至只采一个单芽。实际上,采摘幼嫩细小的单个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确实美观,但就内含物的丰富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一、二叶的。所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龙井茶,其特级茶的原料就是一芽 一、二叶,从不采摘单芽作为原料的。

优质明前茶一般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辨别:

一是干看外形。

即在冲泡茶叶前,先看干茶的外形、色泽,并品闻 干茶香气。明前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 郁新鲜。

二是湿评内质。

就是将茶叶冲泡后,通过闻香、尝味、看 叶底等方式来判断茶叶内质。明前茶冲泡后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绿茶 汤色绿中透黄,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

【记者】欧晓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