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也可能是“话痨”!邹小兵教你早期识别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2021年4月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今年的主题是“职场融入—后疫情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当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举办了讲座、义诊、患者家庭经验分享等系列活动。

邹小兵教授介绍今年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主题。

邹小兵教授介绍今年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主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介绍,自闭症谱系障碍始于儿童期,往往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自闭症人士在职场会面临多种挑战,但也存在许多优势。他呼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为更多自闭症人士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拥有最理想的“结局”。点击此处回顾邹小兵教授讲座直播<<

邹小兵教授呼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为更多自闭症人士创造就业机会。

邹小兵教授呼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为更多自闭症人士创造就业机会。

自闭症如何早期发现?

出现“5不”行为要重视

邹小兵介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不同程度“社交沟通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1.5%左右,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7%。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自闭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粗略估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患者。

由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在孕期还无法有效检测出胎儿是否患有自闭症,只有当孩子出生后才能进行筛查。邹小兵说,过去总是认为3岁前无法诊断自闭症,现在其实一岁多已经可以诊断了。但也有的患者自闭症程度很轻,有的到5岁、8岁才被诊断,还有的甚至在青春期,甚至20—30岁才初次被诊断。

“这类患者早期可能更加不明显,只是到了一定年龄时才出现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个时候我们去帮助他们,同样是来得及的,不同年龄和状态的干预方法不一样。”邹小兵说,原则上来讲,还是希望能够在3岁之前或者6岁之前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和帮助效果最好。

家长如何识别孩子可能有自闭症?邹小兵说,孩子如果出现不看、不应、不指、不说、行为不当,业内称之为“5不”早期发现法,孩子出现这些情况要予以关注。但也有一些自闭症人士可能有不典型的表现,可能看得少、指得少,但是说得非常流畅。

“以前大家总觉得自闭症孩子不说话,但是我们现在知道,有相当多的自闭症孩子是‘话痨’。虽然他可以简单地与人交流,但深入交流时可能发现他我行我素,不太听从指令。”邹小兵说。

家长可以做什么?

自闭症教育“三原则”

邹小兵说,每个自闭症孩子的康复与家庭的努力密不可分,越早诊断,越早进行科学干预,对孩子的康复越有帮助。邹小兵介绍,在自闭症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

2.快乐、适度、巧妙提升社交、情绪调节和行为能力;

3.发现、培养、转化特殊兴趣和特别能力。

邹小兵认为,除自闭症教育的三原则外,自闭症还应遵循BSR干预模式,即组织计划(Structure)、社交中心(Relationship)、奖罚分明(Behavior)。

家庭干预应以结构化教育模式作为训练的基本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训练,以社会交往、情绪控制作为训练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认知、语言、运动、生活自理、行为管理、感知觉能力,以行为疗法作为训练干预的主要手段,灵活运用内在的、自发的动机、兴趣和活动。

活动中,大家共同点亮蓝灯。

活动中,大家共同点亮蓝灯。

家有自闭症的孩子,许多家长都会四处求医。邹小兵提醒,自闭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或者手术、器械疗法,各国的自闭症诊断和干预指南也都没有这些疗法。他希望家长要对此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目前,实践证明比较行之有效的还是结构化的干预方法,注重自闭症患者的社会交往,注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对于他的不当行为进行辅助和提示,对于他的不良行为用一些温和的方法进行管理。

邹小兵表示,经过科学的行为干预,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能够有所改善,还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患儿能够像普通人一样,长大后拥有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自闭症孩子就没有未来吗?

理想“结局”需要各方合力

在讲座中,邹小兵以自闭症青年大哲为例,介绍了自闭症人士的就业情况。

大哲六岁学画画,九岁学书法;十二岁学钢琴,两年后通过钢琴八级,五年后过十级;十七岁开始作曲。在家人和师长的陪伴和鼓励下,今年24岁的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擅长钢琴演奏,还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调音师。

“自闭症人士在就业上有一些不足,但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邹小兵说,坚持、诚实、关注细节、完美主义和热爱工作这些品质,令自闭症人士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在认识、理解、包容的前提下,自闭症人士可以做各种工作。

从事自闭症诊疗工作多年,邹小兵帮助过数不清的自闭症患者,也看到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邹小兵总结,自闭症人士主要有“六种结局”:

1.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终身照料(无独立生活能力);

2.居家或机构生活自理(无劳动能力);

3.庇护下简单劳动能力(体现社会文明);

4.独立生活和简单劳动能力(非竞争性就业);

5.独立生活、学习和一定支持下的劳动能力(半竞争性就业);

6. 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竞争性就业能力)。

在邹小兵看来,只要及时干预,家庭理解和包容,自闭症人士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终身照料的第一种“结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般至少可以实现居家或机构生活自理的第二种“结局”或者庇护下简单劳动的第三种“结局”。

在家长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自闭症人士进行非竞争性就业的可能性较大,第四种“结局”也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但要实现半竞争性就业,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自闭症人士,往往过不了面试这一关。

而如果要隐藏自闭症患者这个“身份”,具有竞争性就业能力的自闭症人士,在职场上往往焦虑水平更高,得抑郁症的风险更大。但他们“缺心眼、一根筋”的工作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做事执着用心的优势所在。

邹小兵认为,在认识、理解、包容的前提下,自闭症人士可以做各种工作:园丁、厨师、会计、码农、工程师、研究员、外卖小哥、钢琴调律师……自闭症人士也有丰富的职业道路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

邹小兵呼吁,社会各界应提升对自闭症的认识和接纳,改变社会环境,进行科学干预,共同努力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实现理想“结局”。

当天晚上7时10分到7时30分,广州塔点亮塔身6696盏LED灯,用蓝色的光为自闭症患儿带去陪伴和鼓励。

当天晚上7时10分到7时30分,广州塔点亮塔身6696盏LED灯,用蓝色的光为自闭症患儿带去陪伴和鼓励。

当天晚上7时10分到7时30分,广州塔点亮塔身6696盏LED灯,用蓝色的光为自闭症患儿带去陪伴和鼓励。

当天晚上7时10分到7时30分,广州塔点亮塔身6696盏LED灯,用蓝色的光为自闭症患儿带去陪伴和鼓励。

当天晚上7时10分到7时30分,广州塔点亮塔身6696盏LED灯,用蓝色的光为自闭症患儿带去陪伴和鼓励。

自闭症孩子也可能是“话痨”!邹小兵教你早期识别

【记者】朱晓枫

【摄影/摄像】徐昊 石磊

【统筹】李秀婷

【剪辑】莫丽婷

【实习生】陈雅洁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出品】南方+健康广东频道

编辑 赵晓健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