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清明前推“墓地贷”,卖的是产品还是焦虑?

289财经热点
+ 订阅

最近,“彩礼贷”“墓地贷”引发社会热议,有网友感叹贷款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简直无处不在。

对于这些“奇葩”贷款,“央妈”终于站出来定调,指出其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

专家表示,在引导银行结合实体经济实际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还应做好相关产品用途和流向的监控,避免个人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股市

“奇葩”贷款屡见不鲜

与银行发力消费贷密不可分

近日,昆明一陵园与当地西山北银村镇银行合作,将于清明节前推出“墓地按揭业务”,首付两成、贷款期限可达10年。业务尚未正式推出,却将“墓地贷”推向舆论中心。

几乎同时,九江银行也推出“彩礼贷”,引发网友口诛笔伐:“打肿脸充胖子,最后辛苦还贷的还是小两口。”九江银行随后取消这一产品,并发布声明道歉。

记者发现,上述“墓地贷”“彩礼贷”等看似奇葩的贷款,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

例如,去年年底,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某银行就与某公墓陵园合作,推出了针对购买墓地的贷款产品,厦门、安顺等地银行也曾被曝与当地陵园合作推出公墓按揭产品。在更早的2015年,江苏银行无锡分行就与许星明婚庆公司先行试点“婚庆贷”;2016年,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农业银行又与南京婚庆公司结婚乐推出“结婚贷”,最高可贷30万元。

层出不穷的个人信贷产品不禁让人感叹:人生万事皆可贷款?

其实,无论是“墓地贷”还是“彩礼贷”,其本质都是居民消费贷款。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四大块。

近段时间,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业务监管趋严,规模增长空间受到挤压,个人消费贷款成为不少银行的业务发力点。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数据上。截至2020年底,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达48.9万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8.8万亿元。

随着规模的扩张,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的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白领贷”“教师贷”“抗疫勇士贷”等产品更是屡见不鲜。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这些面向信用较好的特定人群和特定场景的特色消费信贷产品,一般授信额度在30万元以下,信贷风险相对较低,基本上为信用贷款。“它们较好地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也拓宽了金融机构服务边界。

央行批“墓地贷”

将对中小银行产品创新实施有效监管

但是,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些银行消费贷产品设计“画风”逐渐“走偏”,以“彩礼贷”“墓地贷”等字眼贩卖焦虑、博人眼球,已经触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底线。

在4月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妈”的态度就十分鲜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墓地贷”“彩礼贷”是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这些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宣传获客,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位分析人士也持类似看法。其对记者表示,“奇葩贷”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中小银行负债压力大、有扩大规模冲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小银行市场竞争力较弱,在产品创新上不及大行。

基于这一背景,邹澜提出了“解决方案”。其表示,人民银行首先要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其次,人民银行会配合银保监等部门对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准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审慎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对于有悖公序良俗,与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最后,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做到“能贷”“愿贷”“会贷”。

董希淼则认为,金融机构在营销宣传方面,要注意合规、适度,利率等关键信息披露要全面、准确,不得夸大其词,不得过度包装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如何做好相关产品用途和流向的监控。他还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大多数特色消费信贷产品授信额度在30万元以下,30万元以下的贷款可以不用受托支付,更容易违规流向楼市、股市。

【记者】唐柳雯

编辑 李卓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