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珠海这几个地方入选省级榜单!

南方+ 记者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珠海市唐家历史文化街区、会同历史文化街区、淇澳历史文化街区、香洲埠历史文化街区、南屏历史文化街区、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6处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

这是继2020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广州市新河浦等65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以来,予以公布的第二批37处省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入选的珠海市历史文化街区各具特色,既有斗门旧街、唐家等村镇型街区,又有会同、南屏等村庄型街区,还有海岛型的淇澳、城市型的香洲埠等。

这些街区代表了珠海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文历史演变过程, 如唐家在历史上是中山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洲埠是近代香山新区、城市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笔,斗门在历史上是斗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是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广东省政府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法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完善保护规章制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唐家历史文化街区

唐家历史文化街区是唐家古镇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可以总结为背靠两山、丫分两路、墙围四面、闸分五门、五堡分治、庙祠林立。历史文化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姿态,可以说是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源头,海洋性与开放性、多元性与兼容性以及前沿性与变通性都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很好的体现。

会同历史文化街区

会同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经过统一的规划和重建,形成 “一塘二闸,三街八巷”的村落格局。村中小路静谧幽然,渐次开阔,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会同是中国近代买办文化之乡,村内莫氏祖孙三人,莫仕扬、莫藻泉、莫乾生,先后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香港开办的商行—太古洋行连续担当买办达 61 年之久。也是清末集中规划建设的珠三角村落典型代表,保留着完整的典型广府传统村落格局;更是岭南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交汇之所,既有岭南传统风格的民居和祠堂,也有中西结合的宅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淇澳历史文化街区

淇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淇澳岛上,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至今仍保留“湾-林-围-村-山-海”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海岛村落特点。淇澳村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前沿地,发生在此的淇澳战役,是国人在近代打向侵略者的第一枪,并取得完胜,也让淇澳村具有胜利抗击外国武装侵略者的重要历史见证意义;也是地域共生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和淇澳银虾酱,始于清代,至今均连续传承 100 年以上,体现了与村落环境的紧密相连,以及临海地域的人境共生。

香洲埠历史文化街区

清光绪年间,香洲商埠选址于山场、吉大两村间的沿海沙滩环。现“香洲”一名来源于香洲埠,得名于其所在沙滩环在香山县属之九洲洋,各取一字,命名“香洲商埠”。香洲埠建埠前制定了《广东香洲商埠禀奉批准奏咨存案章程》,反映建设者对于香洲埠的现代城市规划蓝图,但最终并未完全按照这份规划进行建设,且在1910年的火灾后,香洲埠的建设活动便逐步停止。但在1911年被批准成为无税口岸,成为中国探索建设无税口岸的早期实践。作为珠海现代城市的原点,香洲埠历史文化街区以香埠路和朝阳路两条十字相交的历史道路为轴线,两侧分布着一百多年前香洲埠建埠时期至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时期的重要建筑遗产和历史环境要素。

南屏历史文化街区

南屏村于宋嘉定年间建村,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故乡,也是历经多朝代多氏族发展的珠三角村落变迁史代表,村内遗产类型丰富,保存良好,既有岭南传统风格的民居和祠堂,也有中西结合的宅院,更有独具地域特色的碉楼。“三街串六巷”的主要巷道格局保存完整,是研究岭南村庄文化的活化石。

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

斗门旧街位于斗门大道东侧,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当时由于斗门墟集市贸易的发展兴盛,周边的商人、本地华侨和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投资经商、办教堂。之后由加拿大牧师、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负责统筹规划、设计,陆陆续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 10 余间布匹店、多间百货店、中药店、米铺、钱庄等建构筑物。民国二十一年(1932)新的斗门旧街重新建成,包含 200 多座博采欧式、南洋、中国岭南等地建筑精华、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店铺,成为斗门地区最早的繁华商业点之一。

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记者】胡钰衎

编辑 文秋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