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对于汕头市金平区而言,民生是亟待补齐的短板,是一场马拉松。
尽管整体公共设施配套仍然薄弱,但很多时候,金平民生事业的变化,总是能在与历史的对比中充分体现。
来看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金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9640元,较“十二五”期末提升34.8%;全区404户81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困难群体生活补贴水平逐步提高。
根据《汕头市金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未来五年,金平民生事业要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下一个五年,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也会是金平区个体幸福得到更多尊重的“小”时代。
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十项民生实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近日召开的金平区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首次通过票决民生实事的方式,由全体代表投票表决2021年金平区十项民生实事,让金平本年度的民生实事项目实现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细看2021年金平区十项民生实事,每一件都切实地从群众需求出发,内容涵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旧小区改造、困难群体保障、社会工作、便民服务、市场监管、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和公园建设等方面,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办起。
对比去年,记者注意到,今年金平区特别将“推进老旧小区建筑改造工作”单独列入十项民生实事,拟投入资金1.5亿元,对第一批5个街道17个片区进行改造。同时,乌桥岛整体改造纳入省棚户区改造,实施西堤路西侧片区环境品质提升项目。
而根据此前的报道,金平区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共涉及12个街道、425个小区、3818栋楼、118886户居民,改造面积约773.82万平方米,自2020年至2023年分四年逐步实施。由此也能看到,金平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的决心之定、力度之大。
民生工程,不仅要有速度力度,更应有温度。2021年金平民生实事项目的选择除了充分考虑是否具备普惠性之外,还重点关注辖区低保、特困人员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保障及人居环境提升等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实施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及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继续为金平区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人员开通智慧养老“平安铃”服务。
同时,金平还将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开放式公园和“口袋公园”等项目,使民生实事在项目选择上更加符合辖区情况,受益群体更加广泛。
夯实民生底线才能保住经济基础盘
人民的期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民生绝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福利”。实际上,不能小瞧金平在民生方面投入所产生的效应。把市民的事办好了,把百姓的困难解决了,金平的经济增长就有持久的动力。
保住民生才能扩大内需。一方面,“十三五”期间,金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1446元增至2020年的39640元;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保持在8000人以上,市民经济基础有了一定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卜蜂中心、万达广场、东厦100等商业综合体在金平建成运营,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壮大,加上对小公园开埠区文旅资源的开发,市民就地消费也有了更多的空间。
然而,未来五年,如何提升消费供给质量、激发新型消费潜力,也是金平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按照《纲要》,金平将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擦亮“食在金平、游在金平”品牌,加快提升文化、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健康等高品质服务供给。同时,以5G商用为契机,积极培育信息消费等信息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持续壮大消费新动能。
夯实民生底线,同样有助于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扩展开放合作空间,稳住经济基本盘。
《纲要》提出,未来五年,金平要加快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建设,加快补齐城市防洪防涝、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短板。而这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工程,也恰恰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做法。
此外,记者关注到,实施企业群众办事免费刻制印章和免费邮政速递被列入金平十项民生实事。这既是便民惠企的措施,也是优化金平营商环境的渠道。如此看来,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非不可兼得,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记者】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