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和陈村镇分别启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暂定名)和陈村三龙湾学校(暂定名)建设,“九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学校”火上了顺德市民朋友圈的“热搜”。
继顺控容桂学校于去年教师节启建以来,7个月内,顺德已有6所九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学校落地,它们均由国资投资兴建,且都力争在2022年投入使用。
“为什么顺德开始流行国有民办学校?”
“如果说国有民办物美价廉,为什么不直接建成公办学校?”
“这么多镇街同时布局国有民办,哪所学校更能脱颖而出?”
为了解答家长群此起彼伏的提问,南方+记者为大家理一理顺德国有民办学校的发展史。
焦点1:顺德为何涌现民办学校建设热潮?
顺控容桂学校、杏坛实验学校、北滘实验学校、佛山市华英新城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顺德美的学校、陈村三龙湾学校……6所学校分布在5个镇街,短短7个月,顺德的国有民办学校矩阵迅速完成了布局。
顺德区九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学校一览表,投入使用时间以实际工期为准。
国有民办,或公建民办、民办公助,是介于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办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国家和政府出资建设,但实行民办管理机制,承办者享有办学自主权,通过收取学费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维持学校的运行。
这种模式并非顺德所独有。实际上,禅城、南海、三水的品牌初中,如华英学校、西南中学都采用了这种办学体制,办学质量和口碑有目共睹。
顺德甚至是起步较晚的,肇始于2018年开始投入的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这所由顺德区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协议举办的九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学校,由顺德国资总投资近8亿元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生活设施都是一流,倾注了政府相当多的心血。
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可以说,从诞生的那刻起,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就自带光环,也注定要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因为在此之前,顺德优质民办学校以全私立和高端办学为主,收费居高不下,而公办初中又普遍处于发展瓶颈,小升初优质生源大量外流成为当时最大的痛点。
民办学校,物美和价廉能否兼得?成本可控和机制灵活能否双赢?在这种背景下,顺德希望通过京师励耘实验学校率先探路,充分依托北师大的基础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通过闯出一条“校地合作”的新路子,辐射、带动、提升全区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与水平。
京师励耘实验学校也确实不负众望。短短三年,办出了声势和口碑,再加上初中30000元/生/学年,小学25000元/生/学年的学费标准,符合顺德大多数家长的心理预期,学位愈发抢手。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不难理解顺德为何要鼓励各镇街以京师励耘实验学校为蓝本和示范,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与平台,利用体制优势引进省内外优秀教学品牌参与合作办学了。
焦点2:校地合作能否“弯道超车”?
在去年的顺德民办学校电脑随机摇号录取中,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初中部报录比例达6.8∶1,属全区最高。而今年6月,该校也将迎来第一届参加中考的学生,真实实力如何到时候也能见真章。
京师励耘实验学校能迅速崛起,和它依托的北师大平台资源密不可分。所以,在新一轮建设热潮中,顺德积极走进一线城市寻找名校“合伙人”。
来自上海,在师范类高校排行榜上仅次于北师大的华东师范大学,就成为北滘的强援。华东师范大学顺德附属美的学校是该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所附属学校,由华东师大输出办学品牌、管理团队、办学资源,旨在打造成国内一流、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名校。
陈村三龙湾学校(暂定名)则明确提出引进广州的名校管理,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对标广佛名校,将打造成为一所高起点、高定位、高配置的创新型学校。
陈村三龙湾学校(暂定名)效果图。
这些名校资源的引进,除了能迅速增强一所新学校的实力,还在于能让顺德的师生无缝对接一线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有望被改变的还有民办教育镇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以往顺德优质民办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尤其是大良。如今随着各镇街加速布局,不管是北部还是西南片区,家门口上好学校不再遥远。
从投入上看,多个镇街对辖区内第一所国有民办学校进行了重金押注。以杏坛实验学校为例,作为杏坛镇教育重点工程,该校集杏坛第一所学生全寄宿学校等、第一所配置室内游泳馆的学校、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多项第一于一身,也承载着杏坛教育从西南部率先崛起的希望。
同时,国有民办学校的入局,也激发了“鲶鱼效应”,打破了顺德高价民办一统天下的弊端,倒逼更多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更好的效益。
焦点3:公办民办能否双赢?
这次北滘和陈村新建国有民办学校的消息刷屏,许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直接办成公办学校?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近年来顺德的公办教育,尤其公办初中的投入在不断加大。2019年起,顺德重点提出打造初中教育“壮腰工程”,并拟定了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顺德京师励耘实验学校等16所品牌初中创建名单,其中大部分为公办初中。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管是区一级还是镇街层面,都将补短板的着力点放在了初中教育上。
顺德区品牌初中创建学校名单。
比如,龙江外国语学校迅速打开了龙江初中教育高质量的新局面。学校建设之前,龙江每年有700多名小升初学生外流,第一年招生后外流人数降到400,到去年这个数据已不足200人。连学校旁边的志达家居负责人都感慨:好学校就在公司门口,连招聘人才都更有底气了。
又比如,容桂今年优先投入1.6亿元,对容桂外国语学校进行规划布局大调整、硬件设施大提升、激励机制大改革。
还有北滘和乐从,都倾力打造了九年一贯制公办标杆学校——华附附属顺德北滘学校和乐从第一实验学校。
值得一提的,还有顺德一中教育集团旗下的一中外国语学校和一中南校区。作为顺德区属公办初中,一个重拾辉煌、一个一炮而红,这两年办学口碑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不少顺德家长的首选。
可以说,从中心城区大良,到经济大镇北滘,再到西南部小镇杏坛,多个镇街都至少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品牌公办初中。这对顺德教育走向均衡优质是重要的撒手锏。
今年,顺德还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初中学校办学条件,至2021年底,品牌初中学校实现全寄宿、宿舍空调安装实现全覆盖。
另一个是民办教育的定位。从分工来看,公办的教育应该不断地推进公共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而民办教育更多地向社会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
而国有民办,作为一种力争在办学成本可控和办学机制灵活之间取得平衡的办学模式,也应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方面有所追求。
此外,随着民办学校摇号时代的来临,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九年一贯制”成为了标配。而从顺德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去年的招生来看,所有学位只面向顺德区内招生,也是基于优秀满足顺德市民对优质学位的强烈需求的考虑。
可以预见,未来顺德这些国有民办学校的招生,也将优先满足区内的学位需求,能有效缓解部分镇街学位不足的压力。
过去两年,通过实施初中“壮腰工程”、从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和特长生跟踪培养机制、教研教改等方面综合施策,小学毕业优质生源留在顺德就读的比例连年大幅提升。2017年,在教育改革推进之初,顺德区优质生源流失率超过五成,2018、2019年逐年下降,到2020年进一步降至14%。
种种趋势表明,未来几年顺德基本实现“尖优生、小初高全链条顺德造”,和周边地区重新站回同一起跑线上。狭路相逢勇者胜,能不能抓住天时地利一跃而上,就看顺德的真本事了。
【南方日报记者】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