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比赛我本来没有机会参加。后来赛事推迟,我也回国了。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缘分。”刚从机场回到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日语学院、亚非学院(筹)本科2017级学生黄畅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受了南方+记者的采访。回忆起这次比赛,获奖归来的她还带着些许兴奋。
3月28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日本经济新闻社、中日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黄畅荣获冠军,日语学院、亚非学院(筹)老师李宇霞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据了解,广外学子已连续4年获得该赛事的华南赛区预赛特等奖(第一名),今年更是首次荣获全国总冠军。
黄畅在比赛中。
演讲题目为“同心抗疫”
“在候场室里的时候还挺紧张的,但一站上去反而没感觉了。”回想起决赛的场景,黄畅忍不住笑了起来。
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是一项命题演讲比赛,选手演讲后附加评委现场提问环节,主要考察选手的综合水平。李宇霞对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除黄畅外,她还曾担任两届比赛获奖学生的指导老师。
对于本次比赛考察的难点,她介绍,“演讲要求选手掌握良好的日语表达能力;提问环节则考察学生的反应力、视野、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准确的表达。”
2020年8月,组委会公布此次演讲题目。从拿到题目到上台,黄畅把演讲稿反复修改了多遍,最终成了观众眼前的模样:以小见大,生动具体而感人。
黄畅选择的题目为“同心抗疫”。演讲内容是关于疫情期间她在日本留学时,和便利店老奶奶之间的暖心故事。
“其实一开始写的内容有点大而空,后来经过老师的提醒和建议,我重新整理,把我的经历写出来,以表达我的感想,体现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黄畅说。
因为内容包含不同角色对话,在演讲时她需要用老奶奶的语气来进行表达。黄畅为此下了不少功夫。她认真看了一些相关的视频,并有意识地模仿日本老太太发音,希望能够给听众传达出画面感。
黄畅和李宇霞还根据以往经验列出200多道预测题,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听读日本节目,掌握日语的地道表达方式。在比赛现场,这些日常积累都派上了用场。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日语练习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慢慢打磨。黄畅同学很努力,我觉得这个结果对她而言是实至名归。”在李宇霞的印象里,黄畅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学生。
大二开始,黄畅所在班级的精读课由她教授。她发现,每次黄畅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我们在一起时,她经常用日语问我问题。哪怕大二时日语不是很好,她也坚持使用这门语言。”
相比勤奋,黄畅觉得自己更多的是“闲不住”。她喜欢利用空闲时间来进行日语训练,比如走路时,她经常会听单词和课文的录音。在演讲比赛前,为了抓紧时间背稿,她甚至把演讲稿贴在洗衣台前的墙上,边看边洗衣服。
当记者问起之前的参赛经历时,黄畅感慨,“刚刚在飞机上我还在想,好像除了这次决赛,其他比赛我获得的都是第二名。”黄畅是比赛的“常驻”,无论是院里还是市里的赛事基本上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但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场落选的演讲比赛。当时,她还同时报名了另一场英语考试。她想要两边兼顾,结果却是两边都以失败告终。“压力特别大”,她说,“但是我不后悔。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也见到很多不一样的人。”
黄畅(左二)与其他参赛选手。
广外日语专业大力支持优秀学生互派
黄畅认为,日语适合愿意学且能够付诸行动的人,“不管你喜不喜欢,到这个专业,只要能够静下心来接受它,就能学好。”
据了解,广外日语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设有语言文化、经济贸易、高级翻译三个专业方向。
同时,广外日语专业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广岛大学多所等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派等多层面的学术交流。2019年,黄畅抓住机会,前往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留学一年。
在黄畅看来,相对于学术性,专业培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同时非常注重发音。也正因如此,黄畅养成了在意他人发音的习惯。
“学院比较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上课时,我们也会以学生为主体,增加互动性。这也是我们专业的一个特色。”李宇霞补充道。
目前,黄畅已保研到北京大学日语口译系,将在今年9月赴京。“我对翻译比较有兴趣,因为我喜欢说话,所以就倾向于口译。”她说。
【记者】钟哲 实习生张贝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