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健康密码之:华夏瑰宝 化州橘红

化州融媒体中心
+ 订阅

这是一个古老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潘茂名,后世尊为岭南仁医。他是“好心茂名”精神的起源。潘茂名一生悬壶济世,医术高明,深受高凉百姓爱戴。为纪念他,人们用他的姓名命地名,隋代用其名命名茂名县,唐代命名为潘州,今天广东茂名市因之而来。

据闻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粤西沿海地区瘟疫流行,波及高凉郡。潘茂名与先贤神农氏一样,遍尝百草,因地制宜,用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煎水来预防“瘟疫”。“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止疫安民,惠及乡梓,将南药的药性研究运用到极致,是公认的“南药始祖”。

潘茂名故事

化州志》:古石龙,今化州。其地形狭长,状若坐狮。两晋时期,今化州境属高凉郡高凉县;唐朝贞观九年(635年),石龙更名为辩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辩州改称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

化州有橘城、橘州、橘乡等美誉,皆因其特有的一种中药材:化州橘红,又名化橘红,是中国“十大广药”之一,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被评为立法保护的岭南八大地道药材之首。其独特药效得益于化州市的种植土壤含有大量礞石元素这个唯一性的环境。《辞海》有载:“橘红以广东化州产者为最佳。”根据历代医籍、药典记载,化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等功效。

用心行医济世,好心响遍高凉。时光跨越一千六百年,2020年武汉战疫情场景历历在目,国外新冠病患数据触目惊心,我们站在支点上或许依稀看到东晋年间一幕幕。大道轮回,万物相克相生,浩瀚的中华本草宝库总有一款灵丹妙药。2020年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茂名特产化橘红被列入新冠肺炎诊疗组方用药。


“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材中,化橘红是唯一被说明产地的道地药材。”作为国医大师中的国药泰斗,金世元认为,“真材实料是至高无上的功德。”物以稀为贵,道地药材产量有限,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独特的药用价值,需求量越来越大,金老分析说,化橘红是广东省化州市特有的道地中药材,药用价值高,在化州地区的种植历史已逾1600多年。只有在化州这个地方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才得以产植。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长期以来,最地道的化橘红只在茂名化州一带生长。广东省化橘红中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锋表示:化橘红又称化州橘红,是广东化州的特产。在中药里有南北药之说,化橘红即是南药的药材之一,为芸香科植物,其花果密布茸毛,气味芳香。化橘红在每年3月开花,4月结果,6月份(或9-10月)青色的果实长到直径10厘米左右(约拳头大小)时,就开始采摘下来。先将摘下来的幼果清洗干净,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7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其后晒干或阴干。等干燥之后,就可以用来入药。

化橘红炮制

苏薇薇谈到:“起初,化橘红止咳、化痰、抗炎的疗效和能够独立成药的特点吸引了我们,团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运用中医药的力量破解抗疫难题成为研究重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化橘红科研学者苏薇薇带领团队对化橘红进行长达二十年的研究,致力于发掘它的科学内涵、药材价值和营养成分。

“化橘红价值和功效逐步被中西医认可,具备国际化属性。”苏薇薇建议,为推动化橘红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化州市应大力推进化橘红溯源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化橘红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训,形成化橘红种植、加工、研发等完整的人才体系,不断积蓄发展后劲。


茂名市委常委、化州市委书记徐晓霞说:“做大做强化橘红产业,让化橘红振兴化州、造福全球近年来,广东茂名化州市立足产业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已形成“一带一园六区”的化橘红产业总体布局,一二三产业达到深度融合,信息化等现代要素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贡献突出。为保障化橘红产业健康蓬勃发展,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化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化橘红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全力推进化橘红溯源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药食同源目录申报工作落细落实。目前,全力推进省级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化橘红特色小镇和新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平定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占地面积3000多亩的化橘红产业园,致力建成集化橘红文化公园、化橘红村、市高级技工学校、粤西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中心、市中心养老院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打造食品药品产业集聚基地和全球化橘红产业发展中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提出“大力推动中医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培育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工信消费函[2019]1691号)明确提出“到2025年,省市联手在全省现有园区内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示范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称赞“化橘红产业化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20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检查茂名化州时要求“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做强道地中药材。”国家、省出台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支持,化橘红作为中医药的“新宠”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化州市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化橘红精深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化橘红药效成分的提纯,生产复方药品、保健食品、保健饮品等高新技术产品,从而延伸化橘红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化橘红产业发展方式,推进了化橘红产业的工业化发展。

目前以化橘红为原料研发的产品已有上百种,取得国家专利技术30多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其中化橘红药品系列产品有橘红痰咳液、橘红痰咳煎膏、橘红梨膏等,化橘红食品系列产品有干果、代用茶、调味茶、饮料、糖果、蜜饯等;化橘红工艺品系列产品有橘红佩坠、佩珠、项链、信物、烟斗、烟盒、茶叶缸等。

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从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重点的服务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新型业态,激活经济、吸纳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生态环境。化州市注重延长化橘红产业链条,重点突破农旅一体化,打造以化橘红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培育了平定镇大岭村“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到化州旅游、观光、度假,极大促进化橘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化橘红产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省级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种植化橘红,公司普遍与当地农户签订鲜果收购合同,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化橘红的稳定性、积极性,直接带动了化州当地30万农民种植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均年收入1.98万元以上。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加工化橘红产品大小企业65家,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37.14亿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