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眼|经营贷这部“好经”为何被“念歪”了?

南方+ 记者

3月30日,深圳银保监局要求辖内商业银行按季度对涉房贷款进行排查,并将经营用途贷款列为排查重点,排查结果于每个季度末的后5个工作日上报。深圳此举或是为响应上周的一份监管通知。上周,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审慎合规经营,严防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近期,自监管发文以来,深圳要求各银行机构自查。深圳在上周公布了辖内银行经营贷有关问题的通报,对去年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业务进行全面排查后,发现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深圳银保监局公开信息称,已提前收回21笔违规贷款。

5180万,是深圳2020年经营贷总额的0.2%,可能就相当于半套深圳湾豪宅的价钱。当然这已经比去年同期的自查结果有进步。去年深圳各个银行查了半个月,只有招商银行查出来3笔违规进入楼市的经营贷。

北京和广州近期也公开了自查结果,北京发现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约3.4亿,约占经营贷总额的0.35%;广州发现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共305户。

这些一线城市去年房价出现部分非理性上涨,而深圳的平均房价也在最近一年涨幅在全国前列,这其中,市场普遍认为,部分经营贷、消费贷等流向楼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营贷本来是国家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疫情以后,以政策引导让银行的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这本来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商的好政策。

但经营贷资金流入楼市,一方面偏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初心,另一方面也让原本调控压力巨大的楼市有了推波助澜的动力。

上述排查的方向是好的,自查的结果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同时,排查也暴露出几大问题。

好好的“经营贷”一本经为什么被念歪了?内行人都清楚,经营性用途的信贷资金进入楼市本来就是严重违规,银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审查漏洞?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防线,这一防线为什么没有守牢看紧?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种种乱象,银行难辞其咎。

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屡禁不绝,源自发放风险较低的经营贷对银行内部有着巨大的部门利益。一方面,银行要完成发放足额足比例经营性贷款的考核任务;另一方面,贷款的风险又被严格管控。而经营贷如果真实发放,其主要的申请对象就是那些不易做风险评估且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经营风险的中小微企业。

以经营性用途发放的贷款最终流入楼市,如果不考虑贷款发放环节的违规风险,这样的贷款有抵押,不良率又低,对于银行来说,既满足了发放经营贷款的需求,又满足了贷款风险可控的要求。

可见,在房价上涨的背后,经营贷流入楼市,符合一部分购房者、中介机构、银行从业者的共同利益。

好好的一本经就这么给念歪了。

在利益驱动之下,要银行自觉执行监管政策、问题暴露后又要银行严格自查,都不太现实。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屡禁不止,还暴露出监管部门缺乏有效作为和长效机制。如何让本该流入实体企业的资金不流入楼市?这有赖于相关监管部门推出实际举措和长效机制来进行有效监管。以自查为例,所谓的自查到底有多少是真枪实干在查?查出来后监管有没有一一通报?通报后有没有进行处罚?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上级监管部门的通知已出,地方金融监管方应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在联合惩戒之外,对查出来的违规现象应严厉追究责任,更应及时公布进展,从而在全行业全社会营造严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氛围。

如果监管只是流于表面的自查,只是上报排查报告,怎么会有实效?又如何以儆效尤?

【记者】谭冰梅

编辑 史青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