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复工,4月没货,5月、6月减船,7月涨价,8月缺箱,9月爆舱,年底反弹,来年开春又遇雪灾。去年以来,在外贸行业从业超过10年的陶建英,感觉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陶建英经营一家铝箔餐盒生产企业——佛山市润来铝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润来”)。企业年营收1000万元,属于那些易被忽视的规下企业。但其产品一直全部出口,供应给海外的餐馆、酒店、航空公司等。
疫情来袭,全球市场动荡,润来这样的出口型小企业曾经最受担忧。陶建英对企业近两年的生存也直呼“难”。但2020年,凭借坚挺的质量和阿里国际站的耕耘,润来的销售翻番,超出预期。陶建英更是坚定地选择继续抓紧全球市场,“不会转移阵地。”
2017年,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提到,过去中国关注全球市场的都是一些财力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时移世易,如今更多中国企业从创立初就面向海外。《经济学人》将这些公司称为“微型跨国公司”。
潜在的“微型跨国公司”也在佛山涌现。如润来一样,他们有的在创立初就专注国际市场,并用新逻辑嫁接全球。还有的虽靠国内业务起家,体量微小,却已走上了品牌出海的道路。“义乌小商品”的传统眼光早已无法解读他们。
小微企业代表佛山经济基本盘,也是佛山制造全球形象的基本底色。这两年,小微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微型跨国公司”更是如此。逆全球化抬头、全球疫情反复、人民币汇率攀升的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但这些企业仍尝试“出圈”:跳出舒适圈,跳出红海圈,跳出本土圈。
他们是佛山制造最真实的模样。

疫情来袭,全球市场动荡,出口型小企业曾经最受担忧。图为佛山和乐港。 戴嘉信 摄

陶建英从没想到,自己的外贸创业,会遇上如此跌宕的出口行情。
2017年,在外贸行业蛰伏多年的陶建英,创建了自己的外贸公司润来,纯做外贸而不涉足生产。2019年,她买了几台设备,租下顺德区北滘镇一工业园内的1100平方米厂房,开始自己制造铝箔餐盒。其产品全部出口,供应给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最终流入当地酒店、餐厅、航空公司以及家庭。
就在陶建英准备大干一番、做她的全球生意之际,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却让她措手不及。
员工回不来、客户订单减少,让本就根基不深的润来遭遇了异常困难的复工。陶建英靠着去年的订单撑了2个月。好在5月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开始复苏,润来的供应链和产能也跟着恢复。
未曾想,海外疫情的爆发带动了宅经济势头。外卖和居家烘焙更加频繁,铝箔餐盒的市场需求随之提升。老客户订单持续追加,新客户也搭上了线,润来的营收一下子从低迷走向高涨。
经济数据暗合了润来的起伏。去年一季度到二季度末,佛山进出口从降幅收窄、转正再到一路飘红。去年全年,佛山出口额更是同比增长10.8%。而中国的出口数据在全球贸易中更是一枝独秀。去年6月开始,中国出口单量飙升,7月、8月,中国出口连续创下10%以上的高速增长。去年11月,中国进出口值和出口值均创下近40年以来的最高值。

去年一季度到二季度末,佛山进出口从降幅收窄、转正再到一路飘红。图为佛山和乐港。 戴嘉信 摄
这样的逆势反弹,陶建英直言“超出自己预期”。而除了宏观形势的影响,润来在跌宕中增长的一根救命稻草,是阿里巴巴国际站。
阿里国际站是国内最出名的2B跨境贸易线上平台。其推出的信保产品、报关退税数字化等服务,便利了企业国际交易。疫情期间,阿里国际站还开发了直播和VR看厂功能。买卖双方可远程看到工厂情况、产品细节,即时沟通交流。
这些服务功能,为润来等在全球疫情中陷入茫然的小卖家,带来了全新的出路。
陶建英自己开厂后,第一个外国客户就来自阿里国际站。2019年,一个加拿大经销商通过阿里巴巴找到陶建英,并飞到顺德审厂。这个客户对年产量、设备、客服,员工管理等要求都不低。“餐盒不能有一点皱,工厂管理是否人性化,都会考核。我自己要求也高,比如克重,行业允许5%误差,但我一定是将重量控制在最精准数值上。”陶建英说。
润来顺利通过审厂后,该客户每个月都会向润来订2货柜、约8万美元的货。订单量不大,却让刚创业的陶建英“心里有了点底”。
在疫情阻断商路后,陶建英升级了自己在阿里国际站的会员等级,以获得更高级的服务。这包括平台上更好的排名和曝光、更丰富的客户信息获取,以及更精准的客户匹配等。而这一切都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去年我在阿里国际站上的服务费多投了一倍。可惜我资金有限,否则还要投更多。很多企业不舍得,其实这个钱越早投越好。”陶建英说。
在她看来,线下找客户、洽谈、下单,这种传统外贸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经济的节奏了。如今她天天操心的,是数字化外贸平台的经营,对线上流量、客户崛起逻辑的研究与投入。
努力总能带来意外收获。疫情发生以来陶建英一个老客户都没有流失,且时有新订单入账。今年润来营收预计增长50%。
当然,日子仍旧充满挑战。今年原材料成本大涨,货柜仍有短缺,进一步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
“办法总比困难多,”陶建英说。目前润来正紧急招聘懂阿里国际站操作的外贸业务员,强化数字平台经营。同时,陶建英下定决心要挤进今年的广交会。在出口转内销势头下,她并不打算转移阵地。“还是全力做好国际市场,国际比国内的质量要求高,也是倒逼自己做品质。”

在亚马逊上输入“咖啡加热器”,搜索客户评分在四星以上的产品,会发现一个名叫“Oroton”的品牌。该品牌主打的咖啡杯加热器,可用于咖啡、茶、牛奶、可可、婴儿奶粉等加热,让这些饮料保持在最高50摄氏度的恒温内。产品主要面向美国、英国、韩国等。
这个读着像英文名的“洋品牌”,实际上是一家佛山顺德公司注册的。企业创始人孙一(化名),年营收不过500万元,却专门面向海外市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今年初在亚马逊上线。
在润来等2B企业到全球市场上寻找天地时,一批佛山2C小企业则在国际电商平台的崛起下,撬动了品牌出海的杠杆。
孙一创办的企业最初给美的代工生产小家电,后来代工范围拓展到海外。其为美国客户贴牌生产的一款咖啡加热器,在亚马逊评分高达4.3,显示为同类产品中最畅销商品。
当时,孙一仔细观察过自己代工产品在亚马逊上的销售,他发现只要产品好评高、退货少,销量就能上去。而且平台消除中间商、直达消费者,能取得利润最大化。
后来,孙一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闯全球。500万元体量做自主品牌可行吗?这是孙一经常遭到的质疑。他的回答很明确:企业再小,也要靠自主品牌掌握话语权。而亚马逊的崛起为他这样的小卖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
亚马逊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多位佛山跨境电商卖家告诉记者,早期亚马逊平台操作规范,让平台上的小卖家在优质的营商环境中竞争。那时,亚马逊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卖家必须提供详尽的企业资料才能注册账号。
后来随着中国卖家陆续登陆,亚马逊经历了一段拼套路、抓系统漏洞的野蛮生长。不过随着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日渐熟悉,以及制度举措的完善,问题得到缓解。
孙一表示,总体来说亚马逊重视消费者体验和权益,会将流量引导给口碑好的商品,这让其产品能够被“看见”。同时,亚马逊用户评价相对透明,退货多、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一定会被淘汰。
“天猫有品类限制,企业推出新品类后必须达到一个较高销量,才能将其放在原来的品牌下。但亚马逊没有该限制,利于企业品牌下的产品线扩张。”孙一说。
如今,一些亚马逊店铺代运营公司、服务跨境电商专利商标服务机构兴起。他们的出现让小企业有了复制成功出海经验的可能。本周,孙一专门邀请了一个专业的亚马逊服务机构前来咨询。“亚马逊上有机会,但如何经营好,还有很多盲点要打破。”孙一说。
与孙一的自主品牌刚刚上线不同,谭明矿打造的瑜伽服品牌“icyzone”已经成为了亚马逊上的爆款。

icyzone在亚马逊上的网店。
icyzone是光大纺织董事长谭明矿“二次创业”的产物。2006年以来,人口红利的消减,外贸订单“东南飞”,让佛山曾经的纺织业老大——光大纺织陷入低谷。2015年,谭明矿跟随女儿前往澳大利亚过年,在当地的商场内获悉,传统产品竞争到今天利润非常薄,但是近年来瑜伽服在各地走俏。
谭明矿当即意识到,瑜伽服市场将是一个新机遇。回国后,谭明矿与儿子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瑜伽服品牌“icyzone”。这个品牌用料专门挑选高端材料,但定价中下位,以让利吸引客户。
由于瑜伽风潮全球风靡,icyzone问世初就从国际市场起家。它在亚马逊上日均销售过千。去年受疫情影响,跨境电商走俏,产品更是销量大增。如今,icyzone墙外开花后又香至国内,被当做洋品牌倍受本土消费者追捧。

icyzone产品销量大增。林东云 摄
对孙一和谭明矿来说,亚马逊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让企业及时获得海外终端市场的反馈。
Oroton和icyzone的商品页面,都充斥着海外用户的热情评论。
2020年6月18日,一位美国用户给icyzone的瑜伽上衣“五星”评价,“疫情宅家期间,衣柜全是这个牌子的衣服,因为宽松弹性大,当日常衣服穿也OK。”
2021年2月26日,一位美国用户给了Oroton咖啡加热器五星,因为“它经济又好用”。3月13日,却有人给出三星评价,“加热器不足以保持理想的温度。即使设定最高温度,我的咖啡还是微凉。”
这些评价成了一种原生态的市场调查。“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及时调整产品。”孙一说,目前他正组织企业研发能保持更高温度恒温的加热杯垫,更好契合欧美市场爱喝热咖啡的习惯。

佛山品牌汇聚了大量海外终端用户反馈。

坚持“出海”,也是小企业跳出国内市场价格战、红海竞争的一种战略选择。
黄永忠去越南市场做生意已经7、8年了。他所创立的汇之美电器主要生产饮水机、净水器。最初他深耕国内市场,但是持续的价格战和市场增长的乏力,让企业利润过于微薄,令他不胜其扰。2013年,国家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去东盟参展可以获得补贴。他借着政策利好参加了一个越南展会。
这次参展成了一个转折点。
在展会上,他找到了几个越南客户,开始向越南出口饮水机。他发现,这几年越南工业发展迅猛,产业链逐渐成形,开始受到成熟的工业文化熏陶。其对品质有较高要求,对产品需求又大。同时,越南客户不拖款,讲诚信。做越南市场的生意,反而能让他摆脱价格战的红海,开辟出新的利润空间。
自此,汇之美市场战略开始转向,向越南出口饮水机滤芯、芯片等核心部件,再到当地组装整机。产品再以越南为中心辐射东南亚市场,成为当地实力强劲的饮水机供应商。目前,汇之美海外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七成。“我们就像当地的小‘美的’。”黄永忠直言。
像汇之美这样“made in Foshan”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大行其道,并非都是物美价廉的功劳。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佛山人学习曲线的显著上升。
涉足国际市场,让当时已年过不惑的黄永忠不得不重新拿起英语课本学习。最繁忙时,“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8点回家,都在陪东南亚客户谈判。”在谈判桌上,他最初只能靠翻译。后来实践和书本学习的“打磨”开始发挥作用,他自己能包揽基本对话。
与企业家的学习曲线同步上升的,是在技术进步、工艺改进基础上,企业学习曲线的提升。
佛山市翔泰纺织有限公司(下称“翔泰”),阿玛尼等全球服装龙头企业主要面料供应商。这家企业体量不大,但翻看其客户目录却让人意外:80%都是外国企业,剩下的20%国内客户也都定位高端。
在对“世界工厂”的传统解读中,闯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从技术、品牌、质量等维度看,都处于世界供应链的底端。但用翔泰总经理吴代刚的话说,“我们的棉针织产品站在部分外国品牌的东亚市场工艺金字塔最顶端。”
绝活如何炼成?吴代刚直言,就是在设备和制造上,头脑再灵活点。“我们没有一直沿袭传统生产,一种设备就固定搭配一种工艺、生产某种原料。我们把设备买回来后就开始改造,做一些看似不常规的搭配。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别人猜不出门道,就算仿也仿不出灵魂。”
即使在疫情影响企业生计的时候,小企业仍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另辟蹊径地保持商贸的“来来往往”,向全球市场靠近。
佛山市好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速冻柜生产商,产品主要销往中东。全球疫情让多国物流受到限制,业务员出不去。在一筹莫展之际,企业心生一计:招当地员工,并且专挑有学历的人才。2020年7月,三名菲律宾员工经过视频面试和培训,正式上岗,帮企业打开菲律宾市场。目前,其远程招聘的海外员工仍在扩充。
几公里外,黄永忠与东南亚客商的面对面洽谈因为疫情,已经中断了许久。但他的英语学习仍在继续。已年过50的他每晚睡前都会背单词,“疫情是暂时的,国际化却是长远的。”
【南方日报记者】吴欣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