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公安四项全省第一从何而来?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夜幕降临,梅江河畔华灯初上,铁骑警灯闪烁,来回穿梭巡逻。街头巷角,一抹抹藏蓝不经意映入眼帘,守护着这座山城的安宁。

近期,广东省公安厅公布了2020年全省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结果,梅州群众安全感得分93.82、公安工作满意度得分91.47、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综合得分92.65、扫黑除恶满意率得分91.54,均位列全省第一。其中,梅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飓风2020”专项行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公安派出所建设、“排雷2020”专项行动等成绩并列全省第一。

梅州市公安局广场警灯闪烁,开展统一清查行动。何志林 摄

梅州市公安局广场警灯闪烁,开展统一清查行动。何志林 摄

作为山区市,梅州与珠三角地区相比,经济相对欠发达,警力资源也不占优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增多,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元,社会治理任务越来越重。在此背景之下,“平安之乡”梅州何以夺得四项全省第一的亮眼成绩?

铁拳出击▷▷

破获刑事案件6057宗 同比上升3.6%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何以保民平安?唯有利剑高悬,铁拳出击。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廖某胜、廖某锋纠集潘某良、谢某权等社会人员在兴宁市龙田镇一带打架斗殴、故意伤害、敲诈勒索,尤其是以暴力手段持锤斧、刀等凶器,砍砸多名被害人腿脚等部位,作案手法残忍,在当地闯下恶名。

2000年起,廖某胜、廖某锋等人向兴宁城区扩张,通过赌博、开设赌场、强迫交易、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取暴利。2004年后,该组织开始向行业经营拓展,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称霸一方,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黑恶不扫,社会难稳;黑恶不除,民心难安。

铁拳出击,保民平安。何志林 摄

铁拳出击,保民平安。何志林 摄

2019年3月,梅州市公安局从一起寻衅滋事案入手,通过警情案情汇总串并,深度研判发现廖某胜等人的涉黑线索。截至2020年10月,抓获廖某胜、廖某锋、罗某军等涉案犯罪嫌疑人共59人,冻结涉案账户资金700多万元、扣押现金2639.8万元,查封店铺26间,房产39套,车库7个,扣押汽车36部,酒水、香烟等物品一批,涉案金额约1.8亿元。

数据显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梅州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8个,恶势力犯罪集团41个,查处涉案“保护伞”148人,涉恶犯罪团伙381个,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6.9亿元,扫黑除恶满意率排名全省第一。

在重拳扫黑除恶的同时,面对占梅州刑事案件发案总量近一半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梅州公安同样毫不手软。

去年春节期间,各类涉疫情诈骗案件频发,甚至有人将黑手伸向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去年3月30日,梅州市反诈中心接到省公安厅转来的紧急线索,称诈骗分子骗取了一名医护人员8.4万元,反诈中心快速反应,仅用5小时就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骗资金全额追回并返还给事主,及时消除恶劣影响,保护战疫英雄财产安全。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近年来,随着社会急剧转型,不和谐的深层诱因增多,对治安形势稳定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警力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要提升打击效能,提高百姓安全感,唯有向科技要警力,用数据强战力。

去年以来,梅州市公安局坚持智慧引领,大力推进“智慧新侦查”“经侦情报导侦联勤实战模式”“网格化禁毒工作管控平台”“打击管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新机制”“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智慧审讯系统”等27个警务创新亮点项目,为打击犯罪插上“科技的翅膀”。

效果如何?一组数据足以窥见:过去一年,梅州市共立刑事案件9404宗,破案6057宗、同比上升3.6%,刑拘3062人,逮捕2143人;发起和参与33个“飓风号”集群战役,同比上升120%。在经济犯罪刑事打击效能方面,实现了立案同比下降25%、破案同比上升18.8%、刑拘人数同比上升64.2%、逮捕人数同比上升35%的“一降三升”的新突破。

立体防控▷▷

外有“钢铁长城” 内有“巡防网格”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治安。公安工作能不能得到群众认可,与当地社会治安状况好坏紧密相关。

去年底,蕉岭广福省际公安检查站警力在城西高速出入口设卡查缉,一辆厢式货车被拦下,民警上前检查查获282条无合法运输证明的香烟。当天16时,大埔西河检查站在西阳高速出口设卡检查,查获一名酒驾人员。

作为梅州治安部门“三道安保圈”中的重要一道,去年以来,治安部门在梅州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先后设立蕉岭广福、大埔西河、平远八尺等3个省际公路公安检查站,严格做好对入粤驾乘人员的健康筛查检疫工作。同时,依托8个市(县)际治安卡点,在整合视频人脸卡口、电子围栏、人证核验等设备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智犬”缉毒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提升陆路通道查缉布控和精准拦截能力,为“平安梅州”筑起了坚固防线。

外有“钢铁长城”,内有“巡防网格”。

在保障城区治安方面,梅州公安综合人口分布、治安特点、地理环境等要素,整合城区巡警、治安、特警、派出所警力,以城区12个繁华商贸区、重点场所为网格支撑点,分别配置移动警务车,设立固定巡防点,并以此为依托向周边延伸拓展,将整个城区科学划分为若干个巡防小网格,开展网格化精准巡防,打造“移动警务车重点守护、巡逻民警控线、社区民警控面”的城区巡防全覆盖模式,构筑以“要道卡点为支点,以街面巡逻为动点、以指挥中心可视化指挥为圆点”的地域封控圈。

长治久安,关键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所以功夫也需下到基层最前沿——派出所。

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为契机,各基层派出所组成了全市治安防控体系的“最实根基”。围绕“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目标,治安部门在原有8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56个派出所作为2020年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单位,并与“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和“一村(居)一警”工作相结合,实现了2232个行政村(居)均有警力挂点,打造了“一所一特”品牌,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一村(居)一警凝聚群防群治力量。何志林 摄

一村(居)一警凝聚群防群治力量。何志林 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群防群治是筑牢平安之基的重要载体,梅州公安深谙其中要义。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各基层派出所在原有群防群治队伍的基础上,又将保安员、环卫工人等纳入群防群治组织,广泛动员群防群治组织及社会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延伸治安防控触角。

以位于梅州兴宁南部新城开发区的福兴街道为例,该辖区内在建楼盘、商贸区、工业园区、中小学校、娱乐场所众多,社会治安防控风险点较多。为了更好地保障当地治安,有效预防化解矛盾,兴宁市公安局紧握民生主线,因地制宜,着力推进福兴派出所“警校共建”“社区共建”,与齐昌中学联合建设校园警务室,推进各大社区智感安防小区建设,以点带面,并有效辐射周边区域,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治理能力。

为民服务▷▷

惠民不停步 群众满意归

群众事,无小事。户政、出入境、车驾管等公安业务办理方便与否,是衡量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渠道。

昔日,提起办理车管业务,多数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联想到“来回跑”“材料多”“手续繁”“排长队”等标签。而今,步入梅州市车管所业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醒目的温馨提示:办理机动车业务,无须填写表格,受理后半小时可领证。不要听信不法中介所谓办理“快证”。

服务不缺位,惠民不停步。何志林 摄

服务不缺位,惠民不停步。何志林 摄

“以前都是出钱找人代办,主要是怕麻烦,自己来试了才知道,几分钟就搞定了。”拿着新换的驾驶证,冯女士笑道。

“之所以自我加压,主动向群众作出承诺,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外部监督,倒逼民警提升效率,让办事群众满意而归。同时,也是防止群众听信中介出钱就可以办理‘快证’的谣言误导。”梅州市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管是车管所前台受理的业务,还是前端社会服务站受理的业务,只要资料齐全有效,系统网络正常,均可实现半个小时内办结出证、审结完毕。如遇疑难业务,则派专人对接登记,采取“一事一方案”研判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这是车管部门转变思想、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为了彻底撕下“旧标签”,梅州公安交警车管部门围绕“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窗办、马上办、容缺办、延期办、上门办、自助办“八个办”,实现驾驶证补证换证等20多项业务网上办、驾驶人考试就近办、机动车业务马上办等一系列便民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梅州公安交警部门还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改造车管业务场所、购买社会服务等,着力拓展延伸优化业务网点,拉开框架,缩短服务半径,实现就近办、家门口办。

目前,在全市已设立4S店、二手车等服务站点29个,市民购车后可在4S店现场办结车辆牌证业务;培育32个摩托车带牌销售点,市民可直接购买带牌的摩托车、电动车;在原有2个机动车查验场的基础上,新增2个查验场,且在4个查验场同步实现“一窗通办”;在汽车类驾驶人考试方面,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可考科目一,兴宁、五华可考科目一、二、三;全市摩托车驾驶人考试实现自主报考,群众只需交纳规定费用即可参加考试,并逐步推行全市各个中心镇建设摩托车考场……

在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中,梅州公安扎实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积极推进便民利民措施,不断回应群众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梅州市公安局依申请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理率达到100%,100%的依申请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86.87%的依申请事项实现零跑动,平均跑动次数减少至0.1313次,承诺办结时限压减率89.52%,即办件事项64项,即办件占比64.65%。

■数说

数读“平安之乡”

2020年,梅州公安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7个,涉网黑恶犯罪团伙26个,查封冻结扣押涉黑资产5.03亿元;开展“铁网6”追逃行动以来,抓获目标逃犯12人,境外逃犯到案率达100%,为历年最好成绩。

打击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方面,梅州公安深入开展“飓风2020”专项行动,2020年共立刑事案件9404宗,破案6057宗,抓获作案人员3992人,发起参与“飓风号”集群专案33个,同比上升120%。

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方面,破获毒品刑事案件60宗,打掉吸贩毒团伙12个,刑拘88人,逮捕68人,查处吸毒人员327人次,强戒116人。

民警巡逻防控,筑牢平安之基。何志林 摄

民警巡逻防控,筑牢平安之基。何志林 摄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破获电诈案件636宗,抓获467人、同比上升162.36%;全市累计预警劝阻4.14万人次,封停涉案电话号码4.07万个(移动2.58万个、电信1.31万个、联通1796个);反诈中心累计查询涉案电话/IP共1490个,银行账户1.03万个,止付涉案账户2804个,止付赃款907.62万元。

交管方面,202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889839辆,现场查处交通违法170298起,查处大货车超载违法行为26846起,查处酒驾醉驾1305起;排查隐患道路312处,检查运输企业102家,发出整改通知书10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梅州市公安机关先后组建临时党支部60多个,组织成立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25个452人,动员1200多名党员干部投身城乡社区防疫第一线;分析数据124万条,排查重点人员31.24万人,精准落地核查5.43万人;全市17个公安监管场所实现“零感染、零事故”,市公安局疫情防控大数据办公室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智慧新警务建设方面,“智慧审讯系统”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反隐身精灵”APP和模型评为公安部应用创新三等奖;“反诈六式”模型在第二届广东网安大数据建模大赛中荣获全省“十佳模型”。

2020年,全市公安机关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民警黄健勤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民警宋思泉荣膺全国“百佳刑警”;民警张炳忠荣获“全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原标题:

全省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公布梅州斩获综合得分、群众安全感、公安工作满意度、扫黑除恶满意率四项第一 

四项全省第一从何而来?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罗雄 黄晓春 冯盈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