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
人世间,生离死别最为无奈
而对于交通、通讯不便的古人而言
一次离别
即有可能意味着永世不见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春天是个伤离别的季节
总有一些人跟着春天走远
离别在即,执手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何以解离殇?
折柳、饮酒、离歌一曲……
小小的礼物,沉沉的心意
愿君平安走千里
归来仍是春风少年
一、折柳相送
折柳送别,这个习俗成于秦汉时期。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另外,折柳送别也代表着一种深切的祝福:柳树生命力很强,插土就活,折柳送别,寄望着对方在新的天地里能有广阔作为。
同时,折柳还带有祝福旅人平安的含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灞桥曾是送别的“网红”打卡点,“灞桥折柳”也成为离别的代名词。折柳多了,几乎再没有长柳枝,唐诗人孟郊只好无奈地写道:“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横吹曲辞·折杨柳》)而富有环保意识的白居易更是在《杨柳枝词八首》(其七)一诗中呼吁大家手下留情:“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折杨柳》
【唐】张九龄
水边杨柳麹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赏析】
一枝青青的杨柳,代表着一番俨俨的情谊。在即将道别的时候,请君折杨柳一枝。杨柳断,行人别。从此之后,人与人之间再难相见,只有多情的春风,依然吹拂着手中的折柳——真正多情的,并非春风,而是人心。人若能如春风能万里相随,恐怕要相守到地老天长吧。
二、采花相赠
采花的习俗是从折柳演变而来,在唐代时开始流行开。
送的花类型可以有很多,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诗《折枝花赠行》称:“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还曾折牡丹花送别,其《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诗称:“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送吕少府》
【唐】戴叔伦
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
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
【赏析】
戴叔伦与吕少府两人昔日曾经一起流连美景,把盏言欢。但是流光无情,白云易散。转眼间,到了相互告别的时刻。分别的地点在深山古路。没有杨柳枝可折,便摘下一朵桐花送给你。杨柳惜留人,桐花表同心。山遥水长,望君珍重。
三、饮酒饯行
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
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行”的风俗。
“祖行”,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
“祖行”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驿馆内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称为“祖帐”,也称“祖饯”、“祖席”、“祖筵”等。盛行于唐朝文人中间。
李白就曾在《留别金陵诸公》中,记录了离开南京时友人在白下亭为他祖行送别的情况:“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同样描写的是饮酒送别的伤感心情。
而最有名的劝酒诗,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时作的诗。诗中描写的是离别场景,清晨雨后的空气十分清新,杨柳看上去也变得新净了许多。朋友饯别,最后敬你一杯酒,请干了吧。出了阳关后,想要再找故人叙旧就难了。诗中依依惜别之情,打动了无数人。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成为传唱千年的经典离别歌曲。
四、唱歌送行
离别时,依依不舍,心绪难平,乃至黯然泪下。
此景此形,还有什么可以舒缓离愁,倾诉衷肠呢?
唯有放声离歌一曲,将所有的情感揉进歌声里。
这也是《阳关三叠》长盛不衰的缘故。
最有名的以歌送行,莫过于李白的《赠汪伦》。当年李白受到小迷弟汪伦的“诱骗”,相信汪伦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兴冲冲地去了之后才发现上当:所谓十里桃花,乃是十里潭边有一处桃花,万家酒店则是一名姓万的掌柜开的酒店。但是生性豁达的李白,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与汪伦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之后乘船准备前往庐山。离别的那天,汪伦就在岸边唱歌相送。歌声悠悠,引得李白心潮澎湃,于是写诗记录下这一幕:“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赠汪伦》,让原本籍籍无名的汪伦名传天下。
同样含泪唱着离歌而去的,还有韦庄。
《江上别李秀才》
【唐】韦庄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赏析】
唱一首离歌,不禁泪流满面;此刻一别,真不知何时何地才能与你相见,情深的挚友,依依的离情,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多少离愁别绪,尽付一曲歌声中。千年之后,我们无从得知韦庄所唱的离歌究竟是什么内容,但却记住了他的朋友情深。
身在现代的我们,有了高铁、飞机、网络视频对话等高科技产品,让天涯变成咫尺,想念一个人,弹指一挥间即可见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因此再很难体验上面离别诗中的愁滋味。但是我们依然会怀念从前的慢时光,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用尽余生的光阴来怀念一个人——所有的念念不忘,离愁别绪,皆是因为里面蕴有深情,感人至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