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导演多年心血之作《大宋宫词》已经播到第12集了。
大导演、大制作、实力演员、精美服化道,截至目前,豆瓣有万余人为这部制作精良的《大明宫词》姊妹篇打了分,以6.1分开局,一路降到4.1分。
事实上,为网友所诟病的情节推进过快和剪辑利落可以称为李少红导演一以贯之的个人风格。
评分如此惨烈,真正的原因在于,从制作人员到电视剧本身,都在艺术和资本的撕扯中被彻底地分裂了,这是导演的失职,也是编剧的无能。
首先,既没有一个叫“大宋宫”的地方,也没有一个叫“宫词”的体裁,那么“大宋宫词”这个名字,就是拾《大明宫词》之牙慧,俗称蹭热度。
这对少红导演来说不啻于侮辱:被迫依附过去的辉煌来为今天的作品制造噱头,这是走下坡路不打自招的明证。
《大宋宫词》为了追求古画既视感,仿佛高级文明向宋朝扔了一块二向箔。与同样甫一开播就被群起骂之的《如懿传》相比,这两部电视剧虽然有着相似的无能台词和牵强人设,但《如懿传》有对光影的精妙掌握,呈现出皇宫堂阔宇深所带来的威严与深沉,而主次分明的人物走位和镜头调度则将女性的婉转灵秀之气融入其中。
《如懿传》剧照
在这一点上,虽然清晰度不够,道具也略显破旧,《大明宫词》的黯淡场景和人物身上闪着微光的华美绸缎所传递出的幽微和晦暗仍然颇具层次感,制造出了李少红特有的神秘细腻的氛围。
《大明宫词》剧照
它令人深信不疑,这就是大明宫的样子,同时充斥着阴森与缠绵、爱情与阴谋。
而《大宋宫词》明亮的服装色彩和同样明亮的背景道具令人感到炫目,但却令人丧失了对景深的基本感受。
几乎可以窥见,这将是贯穿全片的摄影手法,为的是呈现出古画画面感。
只是,现代科技好不容易将二维的画面发展到了三维的布景,摄影师这番美学“返祖”难道仅仅是出于“宋画重现”的营销需求吗?
图源:《大宋宫词》官方微博
如果说片首“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剧情人物有所虚构”的声明使这部剧从史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给予了导演和编剧更大的创作自由。
那么它以严格的真实为代价换来的,并不是想象中应能与《大明宫词》相媲美的极度浪漫化的美感,而是对陈旧潮流的迎合和附会。
少红导演在采访中提到,之所以选择刘涛,是因为她具有一种“女性感”,我想她想说的是集美丽与母性为一体的某种气质,这是人物最基本的前提。
她的美丽是动人的,而母性将使她拥有某种非功利的特点:她对政治权力的掌控并非出于欲望和野心,而是创造力的自然释放和对生民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这样的塑造曾经打动过多少人啊!
《大明宫词》里的女性形象,就打破了传统叙事理论中对女性地母、妖女、天使的狭隘想象,突破了过时而不合理的男性凝视。
它不仅浪漫,而且真实,它对男性和女性的心理都有着深刻的关怀和洞察,它对人性的天真、仁慈、鲁莽、忠诚有着令人感动的了解,它甚至能够了解野心、纵欲和占有,它曾经开风气之先,在艺术上达到了某种巅峰。
但在《大宋宫词》这里,对于“刘娥”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编剧安排了一系列事件来说明她的天赋异禀:
战乱之中凭借一己之力救了王子;
面对财帛毫不动心;
以深夜披衣和同榻而眠收服了婢女;
在王府呵斥王爷;
在难中怀着孕还坚持照顾素昧平生的老人;
对异邦质子执行缝衣打扇认字视如己出四件套;
以及在私密谈话里出谋划策并被各位老臣洞察了天才之处。
这些设计当然不能说有错,然而未免有些过分老套、生硬、流于普通,往近了说,与周迅所饰演的如懿就有着大量相似的行动轨迹,往远了说,几乎不能与大量电视剧中的任何一个大女主相区分。
对于一部颇具艺术野心的电视剧来说,这样的人物设计着实令人失望。到当前情节为止,女主刘娥的行为没有动机,没有发展,她是不生动的,也是不完整的,更是不丰富的。
在“保卫杨笠”已经成为一种态度的2021年,比起隔壁大热的《司藤》中骄傲毒舌的女主角,观众看不下去换汤不换药的贤妻良母“玛丽亚”着实情有可原,何况还有《大明宫词》中的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两位珠玉在前。
《大明宫词》剧照
更遑论对男主角的形象塑造中,不论治水还是打仗,权谋情节里处处都透露着编剧能力的捉襟见肘:既不讲逻辑,也没有技巧。
为了凸显男主角的智慧与善良,不惜将上级弱智化(皇帝)、对手小丑化(两位皇子),而作为助手的谋士,则只有牵线搭桥、寻人护主这样的“智计谋略”。
更不用说用词不当、语序颠倒、读错字音这样基本的错误时不时出现了。就算是《大明宫词》的口碑、耗资巨大的服化道、实力强劲的演员们,也实在是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上一部扑街至此的大制作还是《爵迹》。这4.1分或许可以再次敲响影视行业的警钟:
如果做不到引领潮流,那么至少紧跟潮流;如果导演做不到亲自参与剧本创作,那么至少找个靠谱的编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