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东莞理工学院中国大学排名再创新高!

东莞理工学院
+ 订阅

近日,艾瑞深校友会网正式公布了最新发布校友会2021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应用型大学排名等榜单,学校位列全国大学排行第149名,相较上一年位次提升34名!此外,学校还连续三年雄踞应用型大学全国第一,全国排名不断前进,在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路上奋勇争先。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

艾瑞深研究院是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研究机构。自2003年起,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 以校友、质量、影响和贡献为主题特色连续19年发布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备受中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已成为每年全国高考、考研考生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填报志愿挑选大学及专业的权威参考指南。

校友会2021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由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杰出校友、高层次人才、优势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基地、社会服务、办学层次、社会声誉、国际影响力等12个一级指标构成,涵盖中国高校五大核心职能的600多项具有代表性的评测指标,涵盖了国内外其他大学排名的高端质量指标。

“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的评估对象为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2000多所本科高校、高职(专科)院校、部分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等。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三区叠加”重大机遇,持续深化改革,主动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全面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加速向上向好提升,创造了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的“莞工模式”。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编制实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战略构想(2018-2035年)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等行动方案。

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校9个现代产业学院被列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产业集群和大科技装置集群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5月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和环境工程、机械(专业型)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学校拟新增8个硕士学位点。学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18年6月,在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为唯一地方高校代表,介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经验做法,得到各方关注和一致好评。

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签署仪式暨揭牌仪式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三方将通过政策、资金投入等有力措施,支持学校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三、学科专业结构明显优化。学校主动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滨海湾新区等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7个(含在建3个)、省级战略新兴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立项建设专业10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两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14个学科进入中国校友会网全国学科排名前50%,2020年9月工程科学晋级ESI全球前1%

四、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2015年9月以来,学校成功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700多人,组建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师资队伍规模、素质、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考核实施办法,实施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领航计划”、以培育校内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登高计划”,以及以全体教职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致远计划”2.0版。

 

五、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首次牵头申报的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217万元。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

今年学校成立了国际微电子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筹)、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4个新学院(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抢抓“三区叠加”重大机遇,聚焦学科建设、聚力科技创新,将为东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人才和核心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服务。

六、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学校坚持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累计派出95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及专员,“自带干粮”精准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2000多家企业,成果丰硕,完成东莞市财政资助“机器换人”项目涉及企业2177家、资助金额10.6亿元的核查工作。积极配合省科技厅推进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2020年获立项团队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点击了解更多)

 

七、国际化办学格局稳步拓展。学校与英、美、加、澳、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成立中法联合学院,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中首个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四年共招生400多人。国际学院累计招收37个国家留学生354人次。

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办法,探索二级学院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健全学校学术组织机构设置,完善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建设。学校荣获2020年“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称号。在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科技转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近四年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获得社会捐赠价值人民币6.3亿元。

学校将牢牢把握“三区叠加”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攻坚争先,落实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目标任务,为学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资料来源 | 艾瑞深校友会网

图片来源 | 新闻中心

图文编辑 | 陆彦伊

一审 | 辛承祚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