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孩子黑料只为“有偿删帖”,用心险恶!手段恶毒!

肇庆发布
+ 订阅

近年来,网络诈骗和网络霸凌事件频发,如今他们又把“黑手”伸向了在校园里的孩子们。然而在网络诈骗和网络霸凌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网络诈骗利益链条,受害者的痛苦和不幸,竟然成为网络水军谋利的工具。 

爆黑料只为“有偿删帖”

警惕新型网络犯罪

小梦(化名)是深圳一名刚上初一的新生,她的性格开朗活泼,本以为在初中校园会有新的同学和朋友,却不想迎来了一场恶梦,小伙伴们开始对小梦指指点点,避而远之。面对这一切,小梦不明就里。直到她翻看微信才找到了原因。

原来,在朋友圈里疯传着一些图文并茂的所谓“证据”,这些“证据”,指认小梦是渣女,小梦当然知道,这些都是虚假信息。但面对这“铁证如山”,她却是“百口莫辩”。

小梦妈妈(化名)

为了尽快还自己清白,小梦联系了发这篇文章的公众号管理员,并要求其删帖。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要求,支付2200元的删帖费。

面对高额的删帖费,束手无措的小梦选择了报警。警方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单一个案,给这个平台交钱删帖的人,不在少数。为了不打草惊蛇,警方首先以受害者哥哥的身份,对这个公众号进行了前期的调查。 

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网警大队民警 曾宇翔

在对涉事公众号进一步调查后,深圳市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入了民警的视线。这家公司有着严密的分工和组织架构,在网络上恶意编造虚假信息,贬损青少年人格,破坏青少年名誉,使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受到现实压迫,最终实施“有偿删帖”牟取利益。

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最终确认,这个平台的实际运作地在湖南长沙,经过多天的摸排蹲守,警方一举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该公司经营的各类公众号,在全网有近160万粉丝,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在3万次左右,公司近半年的流水达50余万元。每当侵权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受害人或企业都会接受花钱删帖,同时由于数额较小,往往都不会选择报案。也正是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助长了犯罪团伙嚣张的气焰。

网络非法外之地

法律震慑强监管

近年来,网络新产业不断涌现,不仅更新着我们的消费版图,也拓展着我们的消费边界。与此同时,网络诈骗如同病毒进化一样,出现了新的“变种”,从一开始的“单兵作战”逐步到“规模团战”,从侧面的舆论引导到直接的“黑公关”,危害性变本加厉,令人防不胜防。

这些网络上的种种乱象,给市场监管和执法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此种乱象,清理整顿迫在眉睫,也希望大家擦亮眼睛,在网络上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或威胁时,一定要冷静思考、理性判断,必要时果断选择报警,谨防落入骗子的陷阱。 

新京报评论:

爆黑料只为“有偿删帖”

是对孩子的新型网络欺凌

文丨和光

网络有偿删帖并不是新现象。一些网络大V或自媒体以曝光负面信息、发帖为要挟,向某些当事人勒索钱财、趁机敲诈的事件并不少见。一直以来,此类事件也是我国法律严厉打击的对象。

但是,这种左手发黑帖、右手要钱删帖,还专门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的自媒体还是首次被曝出。比起以往的案例,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新形式更为可恶,危害性更大。

在这事上,涉事自媒体以文化公司作为外包装,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发表投稿的方式,恶意编造、夸大、虚假信息,一旦当事人不堪舆论影响要求其删稿,就以流量受损为由,借机向当事人索取删贴费。

从结果看,涉事自媒体用心极为险恶,手段非常恶毒。将不堪入目的标题、全篇捏造的负面信息通过推送方式进行传播,这种帖子借由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形式造成的传播效果,对当事人来说称得上精准“伤害”。对受害者来说,既要面对网络舆论,又要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嘲笑、排挤,很容易出现心理阴影,甚至是“社会性死亡”。

人言可畏。成年人尚且抵抗不住流言的侵蚀,更遑论心理和价值观尚未发育成熟、稳定的未成年人。报道就提到,一名性格开朗的女生因为这种攻击,发展到“去了学校就浑身发抖紧张”,因此而患上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

涉事自媒体作的恶,还远不止于此。他们利用学生之间的矛盾,将学生投稿作为素材进行恶意编排,挑起了学生群体中相互攻击的风气,借此坐收渔人之利,这对校园环境也是一种严重破坏。

让人欣慰的是,警方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犯罪新形式,摸排调查后,将几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对于有偿删帖,“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相信等待这些犯罪嫌疑人的,将是法律公正的处罚。

如今,涉事公司已经被“连根拔起”,但社会各方对此也不能松懈。保护未成年人,兹事体大,需要从传播者、受众两个端口介入,线上线下联动,才能防范此类黑产再现,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一方面,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提高其违法成本,相关平台也要对涉未成年人爆料内容强化审核,并建立顺畅的投诉机制和黑名单制度,让受害者通过投诉就能删除文章,阻止恶意黑帖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学校等方面在处理类似事件不能简单视为同学矛盾,而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新型网络欺凌、软暴力,未成年人一旦有类似遭遇,就应该及时告知学校、家长甚至报警,而不能忍气吞声、花钱了事。

说到底,这种专门针对弱者的作恶,贬损了未成年人的人格,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就该露头就打,出现一例打击一例。

来源:广东共青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