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山投资经贸交流会暨中山人才节即将启幕!作为本次交流会的重点活动之一,中山科技创新论坛将于3月29日举办。在此盛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重振中山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出谋划策、凝聚力量!
邀请函
各有关单位:
3月29日,由市政府指导、市科技局主办、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山科技创新论坛”将在南区永安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届时,超低温、激光、光电、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国内顶尖专家将汇聚在这里。本次论坛将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向大家描绘先进低温研究院、光子科学中心未来的发展蓝图,阐述超低温制冷技术对我国绿色能源革命和战略资源储备的重要意义,以及超短超强脉冲激光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应用与前景。
会议时间
2021年3月29日
9:30—12:10
会议地点
南区永安皇冠假日酒店
会议议程
1.龚领会,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院长
大型低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戴亚平,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主任
超高峰值功率激光及其应用
3.刘木清,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光医疗技术发展与产业机遇
4.江磊,科技部智能机器人“十四五”专家组成员
四足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5.江昊,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
安全可信人工智能
主讲嘉宾介绍
龚 领 会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低温工程与系统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两期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任课题负责人,“液氦到超流氦低温制冷设备研制”副总指挥。
主讲题目:大型低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先进低温技术的突破不仅会极大促进科学研究进步,也会带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超大型低温制冷装置以其系统复杂、技术难度极大、支撑着若干战略必争领域,成为先进低温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超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和装备是氦资源大规模工业化开采、我国氢能利用与航空航天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和装备。目前超大型制冷机技术和装备被美国及其盟友的公司所垄断,成为我国发展大型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业的痛点。
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中山市创立“先进低温研究院”开展“超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和装置研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完成装备研制的同时,开展创新研究。打造国际先进低温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中山创新驱动发展。
戴 亚 平
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领域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技术和精密制靶技术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
主讲题目:超高峰值功率激光及其应用
超高峰值功率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国际激光科技的发展前沿和竞争重点领域,具有重大科技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一方面,超高峰值功率激光技术为广大的研究领域带来了强有力的新型研究手段,伴随着每一次激光强度的提升,都是对全新的未知领域的开拓。
另一方面,超高峰值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推动先进激光技术、光学元件制造、光学精密控制等技术不断进步;超短脉冲激光因为具有更低的热效应、更加精细的调控能力,其在超精密加工、半导体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正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领域。
刘 木 清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国际电光源委员会执行委员。曾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系主任、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十一五国家863重大项目半导体照明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照明学会理事、中国照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照明学科发展报告(2012-2013)首席科学家等。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申请/获批LED在光生物领域等相关专利176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
主讲题目:光医疗技术发展与产业机遇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光通过影响细胞的代谢等,进而影响人、动植物等生命体的活动。因此,光被认为具有人类健康的治疗、康复等应用。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选择性的。而近年来LED技术的发展,使这种选择性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可能。因此,光对细胞等的影响进而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学术与产业的热点。
一方面国际顶学术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等不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LED引导的光医疗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江 磊
研究员,科技部智能机器人“十四五”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秘书。2014至2015年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与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重大国家级项目8项;申请/获批发明专利63项,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主讲题目:四足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足式行走是自然界亿万年行走的进化结果。高性能四足机器人以其独特的行走方式,可以用于探索人类无法承受的环境,比如,SpaceX火箭爆炸现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这项备受世界各国瞩目的技术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技术水平。
作为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四足机器人的弹簧负载倒立摆、整体行为控制、深度强化学习等技术对于实现机器人的行走至关重要。同时“臂-足-脑-眼”的行为智能协同控制正在成为新发展趋势。
另外,四足机器人的智能主控、智能电机、智能电池等多重优势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国产机器人进入高端应用,这正是四足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当前国内迫切需要开展四足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卡脖子”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并将技术应用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服务于我国国情和重大工程的特色路径。
江 昊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通信协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湖北省通信学会无线光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编委会委员、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之江实验室”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现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先进网络与智能系统”科研团队负责人、“人工智能特色班”教学团队负责人以及中山市武汉大学先进网络与智能信息服务研究院负责人。
主讲题目:安全可信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受互联网经济“以产出为导向”理念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也多以预测性能的优化为主要目标,以性能驱动的模式进行技术演进。
展望未来2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预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进入“深水区”,在医疗、工业生产、金融甚至军事等更多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渗透。但这些领域都是风险敏感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错误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事关人类的生命健康、社会正义甚至国家安全等,因此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以往的“性能驱动模式”转变为“风险敏感模式”。
能否有效降低人工智能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事宜
进入活动现场请佩戴口罩并配合酒店做好体温监测,及时出示健康绿码,并按要求接受体温检测和登记。
请积极配合酒店的防疫措施。活动期间,出现发烧、咳嗽等异样状况,请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参会宾客必须保证:无发烧、无咳嗽、无疫区活动史或无疫区人员接触史。
建议着正装出席,戴口罩,无需打领带。
报名方式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END
(本文由中山市科技局新媒体编辑部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山锐科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