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披荆斩棘,百年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东莞是广东工农革命运动的先进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东莞是华南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东莞党组织领导东莞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地区。
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之路,多项发展成就、重要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绘就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关键词 :革命
(1919年至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莞党组织团结带领东莞人民,在烽火硝烟中浴血奋战。1949年10月17日,东莞获得解放,标志着东莞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从此,东莞揭开历史新篇章。而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著名的“东纵精神”,直至现在仍然是东莞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
●东莞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
中共东莞支部机关遗址
19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东莞支部正式成立,由莫萃华任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是全省最早建立中共支部的六县之一。从此,东莞人民有了革命的指路明灯。
●周恩来、叶剑英在东莞的革命活动
在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的两次东征中,周恩来、叶剑英率东征军多次往来东莞,对群众进行革命宣传。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宣布成立,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老模”。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建立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这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百花洞战斗
1941年6月10日,日军进犯大岭山根据地中心百花洞村,抗日游击队英勇作战,重创日军。战后,驻广州的日军华南方面军头目自称“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人民日报》在2015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特刊”上,将这场战斗列为人民抗日游击队伏击战的典范。
●秘密营救中国文化名人
1941年,日军出兵占领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届人士因避难被困当地。从1942年初开始,在东江游击队以及广大群众的帮助下,从日军严密封锁的港九地区成功被营救。
●东江纵队成立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东江纵队在日伪与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作的《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中,将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提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莞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东江纵队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工作。1944年4月,第一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东马乡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944年5月15日,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东莞新一区民主政府建立。1944年7月1日,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命令日本侵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及其所指挥的部队投降,其中指定在广东的日军到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投降。
●武装斗争的恢复
1946年8月,东江纵队干部何棠前往香港,与原东宝行政督导处莞樟线政治特派员谢金重商议,组织“东莞东纵复员同志自卫会”,在全省率先举起恢复武装斗争旗帜,由此揭开东宝地区恢复武装斗争的序幕。
●东莞解放
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莞城,东莞宣告解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纪元。中共东莞县委机关、东莞县人民政府机关从解放区大岭山迁入莞城,接管东莞县政权。
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东莞县城,宣告东莞解放。
关键词:建设
(1949年至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莞党组织带领东莞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对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行艰苦探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莞人民用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并踊跃捐款。至1951年10月,全县完成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同时捐献一大批物资。东莞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1950年至1954年,东莞每年都有500多人应征入伍,共有30多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集会支持抗美援朝(东莞市档案馆供图)
●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11月至1953年4月,东莞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东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年至1957年,东莞开展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时期,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定的各项指标。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3年,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东莞在这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历经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发展阶段,实现东莞土地的公有化,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标志着东莞基本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东莞全县掀起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各行各业都实行了公私合营。
●东莞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6月22日至26日,东莞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东莞建立起来。
●中国体坛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
1956年6月7日,东莞籍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56公斤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新中国体坛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实现我国在国际体育世界纪录中“零的突破”。
●中共东莞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6月8日至14日,中共东莞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号召全县共产党员,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争取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而奋斗。
●东莞县第一届政协会议
1956年9月14至17日,政协东莞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和政协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东莞县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
全国解放后,东莞为省和国家的专业游泳队输送了大批优秀游泳运动员。1958年,东莞籍游泳运动员在国内多次比赛中成绩突出,东莞获评“游泳之乡”称号。
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东莞“全国游泳之乡”的牌匾。
●攻克水利关
从1957年10月起,中共东莞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到1964年,经过7年艰苦奋斗,东莞基本攻克水利关,大大减轻旱涝灾害。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20世纪50年代初,应香港方面的请求,国家、省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1964年2月20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动工兴建,工程北起东莞桥头公社东江河畔,南至深圳、香港之间的界河深圳河边。1965年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东莞也有10.8万亩农田受益。此后工程又进行三次扩建,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
1958年开通的东莞运河,图为东莞运河工程劳动工地
关键词:改革
(1978年至2012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东莞党组织领导东莞人民发扬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精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莞邑大地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工
1978年9月15日,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开工,拉开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图为: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虎门宣传报道组供图)
●全国首创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
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的洽谈、签约、审批等日常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加工贸易装配业务办公室,开创了全国“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先例。
“来料加工办”复原场景
●“三堂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东莞县委解放思想,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情况下,提出将农村祠堂、会堂、食堂(又称“三堂”)、仓库等改造为厂房,创办来料加工厂发展经济。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中共东莞县委及时稳定和完善了农村经营管理制度。1982年7月,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东莞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时鼓励各公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其中沙田公社还受到国务院表彰。
●全国首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高埗大桥落成
1981年,高埗区由集体和个人集资兴建的高埗大桥,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
全国首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高埗大桥落成。
●东莞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东莞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奠定了东莞对外开放的格局。
●东莞升格地级市
1985年9月5日,国务院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惠阳、肇庆、梅县三地区行政体制问题的批复》函,同意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东莞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东莞开始推进电信自动化,在短短20多年里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成为全国率先建成长、市、农话合一的程控电话网,成为三次成功实现电话号码升位的地区。
●东莞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992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2003年,东莞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4年,市政府出台《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现了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08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所有社会医保参保人员按相同的标准缴纳医保费和享受医保待遇。
●东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2年4月,东莞市宏远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组,更名为东莞宏远工业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被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8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东莞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国第一批上市的乡镇企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
199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清产核资
1995年,东莞对市、镇、管理区三级公有制经济全面进行清产核资。1996年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以管理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1997年针对清产核资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这3年加强经济管理,为东莞市此后几年安全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
1996年1月5日,东莞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这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日趋完善。
●全国首条地级市投资兴建的高速公路
2000年9月28日,东莞市自行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东)莞深(圳)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这是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规划、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
●全国率先推行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0年12月25日,《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农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地级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6月5日,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推动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由只保城镇向城乡一体化覆盖全社会转变的重大突破。
●“一网两区三张牌”“一城三创五争先”
2001年5月,东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战略目标,确定“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思路。2004年4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确立“一城三创五争先”的战略思路,延续和深化“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思路。在“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思路指引下,东莞跨上了现代化建设新台阶。
●建设“文化新城”
2001年,东莞把“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提出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其基本框架为:围绕“一个战略目标”(建设文化新城)、抓好“两大板块”(精品板块和氛围板块)、强化“三个支撑”(人才、设施、机制支撑)。2003年9月,东莞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开始文化体制改革。
●松山湖高新区
2001年8月10日,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同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松山湖高新区(摘自《品质东莞》)
●东莞港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建设国家一类口岸,定名为虎门港。2003年8月,虎门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于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东莞西部沿海产业带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对优化城市经济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交通部同意将虎门港更名为“东莞港”。
东莞港夜景(摘自《品质东莞》)
●创建“广东教育强市”
2004年11月26日,东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05年力争建成教育强市。2005年3月23日,市政府制定《东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方案》。经省评估验收,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23日授予东莞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
●东莞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经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东莞城市精神”大讨论和公开征集“东莞城市精神”表述词的活动,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月正式公布东莞城市精神的表述词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同时,围绕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两大群体,东莞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其融入城市发展。
东莞中心广场的城市雕塑——红纽带。
关键词 :奋进新时代
(2012年至2021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牢记初心和使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莞邑大地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之路,多项发展成就、重要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三重”建设
从2012年起,东莞召开全市“三重”建设工作会,作出了“三重”建设(即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部署,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三重”建设成为推动东莞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东莞商事制度改革
2012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东莞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2月,东莞全面启动改革,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东莞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的“东莞模式”,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样本。2020年,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功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再次获得国字号殊荣。
2017年9月28日,东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揭牌启动
●松山湖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松山湖高新区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2015年,松山湖获国务院批准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莞跨入“地铁时代”
2016年5月27日,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东莞跨入“地铁时代”。
●中国散裂中子源启动
2007年4月26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在东莞正式启动。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造,成为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是有着“超级显微镜”之称的“国之重器”。
中国散裂中子源
●高标准建设滨海湾新区
2017年4月,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成立。在东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滨海湾新区被明确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
●“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2019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围绕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的目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2月18日,东莞市委印发《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动方案》,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拓空间”战略部署
2019年5月5日,东莞正式发布《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拓展优化,推出“拓空间40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作为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任务。
●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9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东莞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
●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
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各地积极抗击疫情。1月24日,东莞市成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1月28日至3月22日,先后三批派出共计58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东莞颁布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经济企稳回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7月,国家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
2020年10月,东莞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委授权中央文明网发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东莞荣登“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这是东莞继2008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建设“文化名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紧紧围绕“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大力促进东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周末”是惠民工程,更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之举。
●建设“体育强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体育,坚持人民的体育人民办,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努力从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迈进,打造全民运动之城,奋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东莞宏远篮球俱乐部荣获CBA十冠王(摘自《品质东莞》)
●创新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在创新社会治理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进行大量实践探索,实施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2017年,东莞获得2014年-2016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实现“三连冠”,首次捧回全国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2019年,东莞荣获“2019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2020年,东莞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中央政法委联系点。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通过制定科学系统规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等三大攻坚战,努力使保护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相协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