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门甘蔗化工厂(以下简称“江门甘化厂”),肖志坚记忆犹新,难掩自豪。
70年前,热血澎湃的肖志坚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大潮。刚到江门甘化厂工作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如今,他已年过八旬,依然中气十足,声如洪钟。
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碾过,他曾经工作了大半辈子、献上了青春和汗水的工厂,被拆得所剩无几。唏嘘惋惜之余,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甘化记忆。
他也期待,通过建立甘化厂博物馆,留住一代人的甜蜜记忆。
肖志坚。叶芷晴 摄
拳拳赤子心,服膺报国志
1933年,肖志坚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工农家庭。他的祖辈原是广东海丰人,为了养家糊口,下南洋谋生。
肖志坚的青少年时期过得并不安稳。在殖民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斥着饥饿、穷乏和伤亡。
而在祖国大地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因此,1951年,肖志坚决意回国,怀揣一片赤子之心,投身祖国建设。
辗转之下,1954年,肖志坚来到江门甘化厂的前身之一,也就是当时的北街糖厂。
北街糖厂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自1954年7月20日开始进行前期筹备工作。1954年到1957年间,北街糖厂分批次招收了300多名员工,涵盖大专院校学生、归侨、广州工赈队、顺德糖厂职工子弟、侨眷子女,以及佛山、江门、台山、开平、恩平、五华等地的知识青年等。
当时,北街糖厂有不少从外国引进的设备,因此需要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北街糖厂把员工分别送至顺德糖厂、紫坭糖厂、广州纸厂、广州电厂、上海酵母厂、济南酒精厂和东北糖厂、纸厂等全国各地的工厂培训,还从员工当中选派一批精英到波兰学习。
1958年,肖志坚等学员从各地学成归来。
同年7月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北街糖厂。在视察了江门糖业机械厂、北街糖厂、江门纸浆厂之后,他指示:正在基建中的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有利于甘蔗综合利用,从而成为一个现代化糖厂。7月8日在广州越秀宾馆,周恩来总理亲笔为两厂合并题名“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甘化厂因此面世。
缕缕糖香飘万家,“甜蜜产业”开百花
1959年2月25日,江门甘化厂正式榨甘蔗投产。
肖志坚最初是一位煮糖工人,煮糖是制糖车间技术水平较高的岗位。
江门甘化厂生产的白砂糖,颗粒均匀洁白、质地优良,享誉国内外,长期供给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健力宝等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内销的白砂糖品牌叫“莲花牌”,外销的则叫“榴花牌”。肖志坚告诉笔者,“榴花牌”白砂糖还被外商委托贴牌生产,远销世界各地。
江门甘化厂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糖厂”。肖志坚介绍,这是由于江门甘化厂遵循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大搞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甘化厂技术人员大搞科学实验、勇于探索,江门甘化厂的产品从原来的5种发展到29种。
江门甘化厂的主要产品,有白砂糖、纸、生化产品、电力以及其他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白砂糖、纸、酒精、酵母等产品是国内名牌产品。
1995年,江门甘化厂荣获“中华之最”(我国最大甘蔗综合利用基地)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江门甘化厂发展壮大后,还派员工到缅甸、越南、非洲等地,协助兴建糖厂。
肖志坚记得,当时的江门甘化厂非常辉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员工福利优厚。厂区内有饭堂、榴苑阁餐厅、保健站、各类球场、游泳池、工人俱乐部、公园、幼儿园、小学、技校、工人大学等,饭堂送饭到车间,过年还有专车送部分员工回乡。“那时穿着甘化厂的工作服上街,别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肖志坚说。
江门甘化厂旧貌。甘化科工供图
职工齐奋斗,熬出甜日子
甜蜜果实背后,是甘化人筚路蓝缕、齐心奋斗。
肖志坚记得,1958年从顺德糖厂学成归来时,江门甘化厂并未完全建成,职工要参与厂区建设,到西江边码头搬运建筑砂石;电缆入地,职工就挖沟填土……最初一代甘化人,克服各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
建厂后,甘化人还度过了一段异常艰辛的时光。肖志坚回忆,上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困难,甘化人吃过“蔗渣饼”和“双蒸饭”,但甘化人仍努力工作。闲暇时,工人积极利用空地,在厂区内种番薯、种菜,还成立了副业组养鸡养猪。
为了解决当时的困难,厂里还给职工配给白砂糖、酵母粉。江门甘化厂生产的药用酵母富含蛋白质,可以防止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水肿。
江门甘化厂的职工还将白砂糖加上香料和水,制成风味酸甜的饮料,取名“果子露”。虽然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但甘化人想尽办法创造机遇、创造欢乐。
甘化人积极与辛勤努力的付出,无不向外界透露着士气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彰显甘化人的齐心付出、无私奉献。
肖志坚还记得,江门甘化厂蔗渣堆场曾因雷击起火,厂里的广播室一公告火情,全厂职工连夜抄起工具救火。冲天火灾之下,广东省出动了二十多辆消防车,甘化职工昼夜不休,奋战三天三夜灭火无一伤亡。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助残疾并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子女,江门甘化厂设立了残疾人士福利基金,后来又设立了老工人基金。肖志坚还保留着一本捐款手册,其中记载着基金会的章程、甘化职工的捐款数目等。多则200元,少则2元,捐款名单厚厚一叠。
不退休的老党员,不褪色的螺丝钉
甜蜜时光,艰苦岁月,皆成过去。
1995年,肖志坚从甘化集团副总裁之位退休。夹杂着甜蜜与梦想、裹挟着汗水与泥沙的甘化时光,至此告一段落。
离职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多年来,肖志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理想和信念,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为了跟上时代潮流,肖志坚在2014年就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由于曾在江门甘化厂从事宣传工作,肖志坚退休后发挥特长,利用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向旧工友和身边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上世纪通讯不发达时,江门甘化厂凭借一个广播室传播重要信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微信成为了宣传的重要工具。
而江门甘化厂的广播室早已被拆除。西江边上依水而建的高大厂房,挺拔屹立的大烟囱,空气中弥漫的甜蜜糖香,也一并消失了。
江门甘化厂地块近况。
江门甘化厂地块近况。
为了让后人了解甘化历史,2018年,肖志坚和徐鸿庆、梁智等多位老党员合作,协助甘化社区设计和制作“甘化辉煌历史”车房墙宣传栏。肖志坚还将江门甘化厂的老照片做成电子相册,转发给老职工留作纪念。
他希望,老一辈和年轻一代都可以了解甘化厂的辉煌历史,铭记甘化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曾经的甜蜜之城,已被时间匆匆收藏在行囊里。当下,在甘化板块上,江门粤海城的建设如火如荼。江岸头排高端住宅和公寓、新世代都会商街等将拔地而起,一个百万级江岸综合体正一步步从规划走向现实。
既往荣光,在此延续;新的辉煌,即将上演。
【撰文/剪辑】叶芷晴
【摄影】杨兴乐
【视频素材】叶芷晴、甘化社区、甘化科工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