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又遇大型“双标”现场,新疆棉花“招惹”谁了?
近日,H&M “碰瓷”新疆棉花一事持续引发网友强烈不满。事件背后藏着何种“魑魅魍魉”?怎样看待西方国家近期在涉疆问题上密集造谣传谣?中国外交部已在多个场合反复澄清事实和真相,为何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对此视而不见?未来中欧关系如何发展?
阅政观连线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资深媒体评论员、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进行解读。
在金灿荣看来,H&M抵制新疆棉折射出了西方世界出现泛政治化的趋势。其中,既包括议题的泛政治化,也包括机构的泛政治化。孙兴杰指出,这是西方一些势力在无中生有制造与中国谈判筹码的惯用伎俩,企图逼迫中国做出让步,也是部分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一贯的路数。
西方对华议题、机构均凸显泛政治化
近年来,为抹黑中国的新疆政策,西方有些政客无所不用其极。从以所谓新疆“机密文件”为由,大肆炒作新疆开展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到新疆开展反恐怖、去极端化工作,被部分西方媒体扣上“打压宗教自由”的帽子;再到积极帮助新疆各族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却被国外反华“学者”污蔑为“强迫劳动”,抹黑中国形象,破坏新疆安全稳定。
“这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西方一些势力打‘新疆牌’的又一场拙劣的表演。”金灿荣指出,无论是针对涉疆话题,还是涉藏、涉港话题,以前国外反华势力在借助中国内政问题对中国进行滋扰破坏时,大多是从政治、刑事、民族等议题出发,但现在转移到经济层面了。另一方面,以前主要是少数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热衷炒作涉疆话题,但如今有些商业集团、行业协会等也参与其中。
“劳动者权益保护在欧美是一个敏感的核心议题,很多国际贸易协定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孙兴杰表示,“强迫劳动”在国际法中属于一个性质非常恶劣的概念,属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不人道行为。在他看来,西方一些政客不遗余力地炮制和传播新疆地区所谓“强迫劳动”的假消息,背后有其险恶用心。
“这件事其实已经炒了很长时间,新疆棉花在全国具有战略地位。”孙兴杰指出,中国既是全球重要的棉纺织产品的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商,棉纺织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中国是全球纺织品行业的重心,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国际社会真正了解新疆棉,驱散谣言。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但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说。
金灿荣列举了一组数字:上世纪80年代棉花收获季节,新疆要接待近70多万名内地农民进行采摘。到2020年,这个数字锐减至12万名左右,只有原来近1/6。“随着采棉机、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新疆棉花生产已实现高度机械化,不再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工作机会少、报酬高,市场竞争很激烈,哪里还需要强迫劳动。”他强调,所谓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现象,实质上纯属谣言。
“即使是在过去,新疆棉花主要是河南、四川一代的棉农进行种植采摘,比较少有当地少数民族参与。”金灿荣指出,所谓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族的“强迫劳动”说辞,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站不住脚的。
“双重标准”背后是霸权主义思维
H&M声明中提到的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同样陷入舆论漩涡。该协会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伦敦设有代表处。就在本月初,“BCI良好棉花”微信公众号曾发文:BCI中国项目团队严格遵照BCI的审核原则,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然而,BCI上海代表处经多渠道审核作出的这项结论,并未得到BCI总部的采纳。
多位观察人士指出,BCI 总部在推进所谓“调查整改措施”过程中,援引了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人权观察”“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反华组织的大量不实信息,使得所谓“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存在重大瑕疵,所谓“强迫劳动”不过是一种无知且恶意的想象。梳理BCI的历史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在美国与瑞士的资金支持后才逐渐发展壮大。
对此,孙兴杰指出,H&M等海外品牌与BCI等行业性组织,根据凭空捏造的谎言,发表与新疆棉花“切割”的言论,是西方一些势力在无中生有制造与中国谈判筹码的惯用伎俩,企图逼迫中国做出让步。“他们通过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不断去炒作某个话题,使得它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热点,妄图以此胁迫中国,这是部分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一贯的路数。”他说。
孙兴杰指出,中国新疆地区在地缘政治版图中,一直被称为亚洲内陆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他指出,新疆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新疆的棉花产量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87.3%,而且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使得这里愈发地引人瞩目。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在反恐怖斗争方面经验丰富。然而,中国新疆的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措施,反倒成为美国指责中国的一个‘借口’。”孙兴杰表示,美国对华打“新疆牌”背后的心理绝非是单纯的“双重标准”,实则是要把新疆作为遏制或者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棋子,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中欧投资协定具长远战略意义
展望未来,金灿荣认为,中国和美国、欧洲在所谓“新疆问题”上的交锋,可能是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博弈时期。“从之前对华贸易战结果来看,西方国家意识到经济制裁对于中国未能产生足够影响,于是选择重点在人权问题上做文章。”他说。
此次若干国际服装品牌商发表声明禁用新疆棉花产品,将对新疆地区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总体而言,对我们造成的损失是不大的。”金灿荣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一纺织品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新疆棉花的质量非常好,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抵制新疆棉花的图谋绝不会得逞。
相关事件是否会影响中欧投资协定签署?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3月25日回应,目前中欧双方谈判部门正在开展必要的法律审核工作。中欧投资协定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中国,有利于欧盟,也有利于世界。
孙兴杰介绍,2020年欧盟与中国货物贸易在疫情中逆势双向增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成长迅速、潜力巨大,是欧盟的关键贸易伙伴。”他认为,欧盟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大国,对中欧投资协定的系列红利都心知肚明。尤其是英国脱欧、美国打压的情况下,欧盟迫切需要拓展发展新的空间,而中国可以给其提供所需的市场投资机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早一日生效就等于早一日获益。
“在中方宣布对欧洲制裁措施之后,欧洲议会决定取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审议会,但我仍对中欧关系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孙兴杰还指出,尽管欧洲议会的议员是通过直接普选选出的,但欧洲议会与德法等欧洲大国的行动不一定是同步的。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希望欧洲变成一个独立的地缘力量,期待欧洲同时与中美保持比较好的经贸关系。
在孙兴杰看来,虽然欧盟国家对美国拜登政府的态度表示欢迎,但依然强调战略自主的重要性,因为它们认识到欧洲与美国存在很多利益分歧,欧洲今后不能再过度依赖美国。
“追求战略自主性是欧洲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的一个主要考量,也是内生动力。”孙兴杰指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意义现已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投资范畴或者贸易范畴,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长远战略性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2022年法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欧洲或将进一步谋求战略自主与战略独立。“届时,相信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也将迎来签字生效的窗口期。”孙兴杰说。
【主笔/视频脚本】龚春辉 钱明雅
【视频剪辑】周鑫宇
【主持人】谢庆裕
【图片】央视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