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报告: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

南方+ 记者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中首次调研了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并带来“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90后数字素养得分最高”“个人电脑等数字化工具的价值尚有很大开发空间”等发现。

如图

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需从“新IT”基础设施和数字素养两方面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促进数字科技真正赋能于农村和农民、推动乡村发展。

如图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在这一方面,欧盟、美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我国先行一步,更早启动了培养国民数字素养的相关举措。但我国已在拔足追赶,根据2018年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国民数字素养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平均得分仅43.6分(满分为100分),总体处于“不合格”状态。

分人群来看,调研发现,我国男女数字素养差距不明显。但是,城乡居民差距很大,不同职业类型、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之间,数字素养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数字素养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差值高达21.2分,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报告就此提出:随着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

如图

研究还发现,数字素养框架内的多项能力指标也与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包括数字化内容创作、专业领域数字化应用、电脑使用、数字化协作等。其中,受访者的电脑使用能力与收入水平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不会”使用电脑者占比明显下降,“熟练”和“精通”使用电脑者占比则明显上升。这说明个人电脑作为重要的数字生产力工具,有助于提升收入水平。

如图

针对农民个人电脑使用能力不足、数字化增收能力差等短板,报告提出:个人电脑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也是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战略工具,建议面向农村推广个人电脑设备与多样化的数字服务。对农民购买数字设备与数字服务,应采取支持和鼓励政策,从而促进农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从事创造性、生产性活动,切实提升数字素养和收入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可联动相关机构和厂商,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等方式,培养农民使用数字化致富的相关意识和技能。

如图

报告中还针对通过数字化振兴乡村经济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比如:联想将“新IT”技术和相关解决方案下沉到田间地头,通过搭建智慧农业生态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农业汇集,帮助陕西梁家河苹果产业实现数字化发展、助力果农增收;浙江大学与浙江德清三林村“校地携手”建立数字乡村研究机构、培育数字农创人才,并引入淘宝、喜马拉雅等社会力量,打造共享直播平台、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打造出数字乡村建设样本。这些成功案例对于其他乡村和企业探索科技助农新方式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记者】叶丹

编辑 刘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