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粤剧大师欧凯明与湘剧大师曹汝龙在广东美术馆展开了一场艺术对话。
国家一级演员、湘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双奖得主、湘剧大师曹汝龙与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粤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粤剧大师欧凯明,二人围绕戏曲作品分享了不少创作心得和感悟。
该活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
红色土地孕育英雄戏曲
曹汝龙此次带领团队来到广州,是因为他的湘剧作品《田老大》正在进行全国巡演。刚结束了两天晚上的演出,曹汝龙现场分享了他出演剧中“田汉”一角的感受:“我学到了田汉的国歌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也大大激励了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不断向前发展。”
除了田汉一角以外,曹汝龙为舞台塑造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形象,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就是湘剧《布衣毛润之》里的青年毛主席。在这部剧中,他成功塑造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第一个毛泽东的形象,并获得了第四届“文华表演奖”。
广州与长沙一样都有着红色基因,是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英雄城市。在广州,粤剧艺术家们同样呈现了不少红色精品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可谓是当中的经典之作,至今在全国已经进行了600多场演出,而欧凯明正是其中的主演。
欧凯明提到,为了准备周文雍这个角色,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捆绑在一起,这让他备受感动,并将感受融入演绎当中。
在交流中,欧凯明回忆起10年前在长沙演出《刑场上的婚礼》,演完后有一位艺术学校的老师带着几位学生来到后台,含着眼泪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带来一出好粤剧”。这段记忆让他印象很深刻。
欧凯明
湘剧粤剧技艺碰撞
对大多数广东观众来说,湘剧是陌生的戏曲形式,因此曹汝龙在现场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湘剧的发展源流以及特点。
湘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发展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它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受到徽剧的影响,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沁园春·长沙》正是运用了湘剧的弹腔。随后,曹汝龙又为大家演唱了湘剧高腔《沁园春·雪》。高腔是湘剧独有的唱腔,高亢嘹亮的嗓音唱出了伟人雄风,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湘剧高腔带来的震撼效果。同时,这段湘剧的一段唱段也走进了卡拉ok。
除了改革创新的湘剧唱段,曹汝龙还为大家清唱了一段湘剧高腔,唱段来自《琵琶记》的广才扫松,原汁原味的传统湘剧高腔更全面地展现出高腔的特点。
中华文化一脉相通。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作为流行于岭南地区的戏种,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粤剧在声腔上也有许多变化,其唱腔结构体制主要为板腔体,兼有曲牌体,同时还吸收了广东音乐、咸水歌等广东地方音乐的特色,包容性极强。
在交流中,欧凯明回忆起马师曾先生的“马腔”,他感慨道:“马派的特点是表现张力非常强。”欧凯明在现场演绎了《红的归来》中关于马师曾先生的选段,他演绎生动,吐字短促有力,唱出了“马腔”旋律的跳跃、活泼。
畅谈从艺之路,永葆赤诚之心
在交流了粤剧、湘剧两个戏种各自的特点后,两位嘉宾还分享起了自己的从艺经历。
曹汝龙和欧凯明同样自幼开始学艺。曹汝龙提到,“原先我是陪姐姐去戏曲学校,后来学校老师看到我在边上,问我:‘你想学习戏曲吗?’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我想到我要是能考上,家里吃饭的人就又少了一个,所以我就去试了一下。”
曹汝龙当时才上三年级,面试的老师让他跟着唱一句“马到”,就因为这句“马到”的成功模仿,他成功被选入了学校。
欧凯明同样幼年进入文艺班学习粤剧,粤剧生涯发展的转机是恩师红线女亲自到南宁申请将他调来广州。回忆起当时场面,他依然十分感动。“红老师当着许多领导的面鞠了一躬,还说‘希望你们支持我的工作,同意他到广州’。”由此,欧凯明来到广州实现了他的粤剧梦想。
谈及学艺之路,两位大师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承受千辛万苦,他们依旧凭借对戏曲的一颗赤诚之心,坚持始终,才得以练就如今的一身本领,也让大家看到了艺术家们对戏曲的热爱是一脉相承。
如今,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曹汝龙和欧凯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戏曲艺术从业者也在认真传承和传唱戏曲。从长沙到广州,从湘江到珠江,英雄的城市不仅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也留下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戏曲艺术。
【记者】 徐子茗 实习生 林美优
【图片】 由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