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天真的少年到历经劫难的革命者,故事从一个叫“亚瑟”的少年讲起,十三年的自我放逐,亚瑟再也不是“亚瑟”,他成了“牛虻”。当他重回故土面对故人,以“牛虻”的面貌再次叩问生命的种种疑问,这一次他又将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一部残酷而热烈的经典名著,一百多年来无数的人们在此重获力量。
3月26日-4月4日,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一年一名著”系列之《牛虻》由王筱頔导演,佟瑞欣主演,将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上演。
关注人性、心理
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正是因为其有着坚持信仰、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正如苏格拉底在临刑前对审判官说:“真正意义的行为是不应当考虑生命危险的,我被神派到这个城市里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
小说《牛虻》讲述了发生在意大利国家统一时代的故事,但这次话剧的改编并不以革命或宗教作为主题去演绎,而是主要关注亚瑟的心理。导演王筱頔认为,意大利争取独立自主,只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但关乎人性、关乎精神,是任何一个时期,人都会遇到或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把小说里面关于人性、人生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去揭示给大家。”
王筱頔介绍,《牛虻》的舞美在空间、设置和调度上的设计与十三号剧院以往的戏剧都不一样,基本上是以黑色为主,舞台上会有略带反光的金属铁的感觉。舞美的设计与“牛虻”身上坚强的意志相呼应,因为铁有时候很脆弱,但它又是非常坚硬,有力量。
感受《牛虻》的时代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而《牛虻》是很多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群人的情怀。“牛虻”形象的塑造对导演和主演都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在主演佟瑞欣看来,“牛虻”这个人物让他十分有创作欲望。
他说,如何体现亚瑟年轻时的形象,让观众信任,让对手信任,这都给他带来了压力。但导演与广州话剧戏剧中心的演员们认真、干净地创作,使他的心稍微安定。他表示:“希望观众走进剧场,感受《牛虻》带给我们这种时代的力量。”
【记者】徐子茗
【实习生】林美优
【图片】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