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
冯善书,艺术投资专栏作家,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南方+收藏在线负责人,著有《看懂艺术市场潜规则》
受访嘉宾
陈显伦,书法家,陶刻家,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知名书法家、陶刻家陈显伦
近些年来,众多的名家书法从宣纸走向紫砂,书法紫砂陶刻的运用十分普遍,大大提升了紫砂的人文意蕴。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书法紫砂,有书法名家亲自陶刻,也有陶刻工艺师进行陶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与此同时,书法陶刻相关理论研究却十分鲜见。近年来在推动中国古代书法名帖进入当代紫砂茶器并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陶刻家陈显伦认为,书法陶刻艺术既不同于书法艺术,又不同于篆刻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法体系。书法陶刻艺术追求对于书法笔墨意蕴的高度还原,追求人文精神的表达,但是在紫砂壶泥坯这种独特的载体上展开创作。和众多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陶刻者首先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熟悉创作材料的特性,同时必须全面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特质,掌握丰富多变的刀法,才能在紫砂上进行恰当的转译和再创作。
文人介入提升书法紫砂的艺术价值
南方+收藏在线:为什么紫砂壳会成为古代文人传播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
陈显伦:紫砂陶刻,最初是指在紫砂壶坯初制完成后,进窑烧制之前,文人墨客按照壶体造型设计在紫砂壶体上添加诗、词、画、印等内容。紫砂陶刻自明清开始盛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儒、释、道文化逐渐融入了当时文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王朝统治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压制,文人无法彰显自身的价值追求,只能集体失语。而紫砂壶既可以题写诗文,篆刻花鸟,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最佳载体。
南方+收藏在线:文人和匠人的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合作的?名人的介入对后期紫砂行业的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显伦:自明清开始,文人和匠人开始联袂合作。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像赵宦先、董其昌等,他们直接住在宜兴,寻找合意的紫砂匠人,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制作紫砂壶。还有文人如晚清的吴大澂,喜欢把紫砂艺人请到家中,名曰“客师”。紫砂名工的绝技,加上文人设计壶样,撰写紫砂壶铭,使得紫砂壶逐渐摆脱了工艺粗糙、样式僵板,逐渐融入文人性情与风骨,成为可以把玩的文雅器。
南方+收藏在线:在数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刻本身在紫砂上面的审美和技艺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为最早推动紫砂与书画结合的名匠陈曼生,为后世留下了哪些经典的作品?
陈显伦:紫砂上的陶刻最早为记录制作陶器的编号、时间地点、匠人名号等信息,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明代万历年间,紫砂艺术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陶刻多镌于壶底,且多为名款。第一个有意识的把紫砂与书画结合,并把紫砂陶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人是陈鸿寿(字曼生)。陈曼生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嘉庆年间,在当时只是一个七品县令。但他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品茗喝茶、探讨书画。在担任溧阳县令的六年里,在他的主持下,众多的文人与工匠共同完成创制“曼生十八式”,被后世称之为“曼生壶”。
南方+收藏在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曼生壶的工艺特点以及它们的文化价值?
陈显伦:流传后世的“曼生壶”几乎没有光货。紫砂壶坯制作成型后,在壶上雕刻诗文绘画进行装饰。有的是陈曼生创作铭文并亲自刀刻。有的是好友创作铭文陈曼生刀刻。方法都是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画,无底稿方式自由运刀。从陶刻的内容来看,“曼生十八式“多为如儒、释、道以及日常感悟,在日常品茗中参悟生命哲学,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容平和,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从陶刻的书法字形来看,以行书为主,字体圆润而不呆板,整齐而不拘谨,飘逸流畅,潇洒自然。在布局上讲究计白当黑,疏密有致,与紫砂造型相配合。总之,书法陶刻为光素的壶体增加了艺术鉴赏空间。
南方+收藏在线:为什么收藏界会提出“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价值标准?
陈显伦:陈曼生之所以能开创书法陶刻艺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擅长书法、绘画,精于篆刻。在他的倡导下,后世一大批书画家,如赵宦先、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等直接参与到紫砂陶器的创作之中,或定制斋号室名,或与紫砂匠人共同创作,大大提升了书法紫砂的艺术价值。
追求笔墨意蕴彰显陶刻审美价值
南方+收藏在线:如何评判陶刻书法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
陈显伦:书法紫砂陶刻艺术,是在紫砂上表达书法艺术。它运用篆刻的工具——刻刀,在紫砂陶瓷这种独特的媒介和材质上,表达书法水墨书写的的淋漓尽致。是否忠实于书法原作,是否符合书法表达的优劣是评判的首要标准。书法紫砂陶刻艺术表现,可以从对于书法艺术自身所具备的水墨、线条、章法三个主要角度进行观察和评判。
南方+收藏在线:宣纸和陶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载体。在陶刻上追求纸上书法的笔墨意蕴是否强人所难?
陈显伦:水墨是汉字书法的血肉,影响书法的气韵。书法中水墨表现,受到用笔、水墨纸张等多种因素关系的影响。水墨有干、湿、浓、淡、焦的分别,书写时追求枯润相杂、浓淡相兼。书法陶刻艺术要在紫砂上表现书法水墨的丰富变化,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复刻,这就需要艺术化的处理。一方面要”取其形“,在理解水墨丰富变化的基础上,用刻刀尽可能精细的表达。另一方面要”取其神“,抓住水墨点画的主要特征表现其意态,例如枯笔就要把”枯味“表达出来。
南方+收藏在线:线条质感是体现书法家艺术功底的一条重要技术指标。如何在陶片上获得让人印象深刻的线条质感?
陈显伦: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即要线条要有力度,表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如雄强、厚重、拙朴、爽利、劲健、苍茫等,核心就是追求一种力量感。这又不同于物理中的”力“,是一种抽象的体验和感觉,只能被有这种审美能力的人领悟。书法陶刻艺术要表现这种力度 ,首先要理解书法如何用软笔写出金石般的线条,其次要按照书法的笔迹转折去刻,才能把书法线条的力度感表现出来。
南方+收藏在线:紫砂大体上分成方圆两种器型。不管是方和还是圆的,能用来进行书法艺术表达的块面都非常有限。陶刻在章法布局上有什么讲究?
陈显伦:章法是书法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视觉效果。章法初级是指内容与留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更高级的是指整篇的韵律与生气,即整体上的节奏变化、气息律动,即给人的整体感受。书法陶刻在紫砂壶的块面上进行创作。一般而言,进行书法紫砂陶刻的紫砂造型大都为光货,简洁、新颖、洗练、大方,壶面留白较多,以利于刻字。书法陶刻和紫砂造型结合,一方面要考虑文字意境和紫砂造型的呼应,同时也要考虑考虑刻字空间的合理分布,遵循书法的章法布局。
南方+收藏在线:书法陶刻与纸上书法、金石篆刻到底有什么不同?
陈显伦:书法陶刻艺术不同于在纸上进行的书法艺术。古人云:“唯笔软而奇怪生焉。” 书法是笔和墨在宣纸上的运动轨迹,产生线条极其丰富的变化,诸如浓淡、干湿、轻重、迟速等微妙的墨色效果。这与毛笔、水墨、纸张的属性都是分不开的。书法陶刻艺术也不同在金石上创作的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在刀石相激中、方寸之间创作和表达美。后世的篆刻家提出”印宗秦汉“的创作主张,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印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刚刀琢磨紫砂革新创作技法
南方+收藏在线:为什么书法陶刻在紫砂壶上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陈显伦:紫砂陶刻创作的载体——紫砂泥料有极高的可塑性,适合进行自由的创作和表达,可以承载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尽管紫砂的泥坯里含有颗粒,但这并不影响刀片的自由发挥。书法作为一种线条的艺术,不需要考虑色彩、明暗、景深等,更容易在紫砂上被表现,因而书法在紫砂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南方+收藏在线:陶刻对紫砂泥料本身的特性有什么要求?
陈显伦:和书法、篆刻不同,紫砂陶刻是在紫砂这一载体上进行,所以首先要研究紫砂泥料本身的特性。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处理工艺流程包括挖矿、粉碎、风化、筛分、陈腐、打泥。制作紫砂的成型方法主要是手工成型,即打身筒法,壶身外表经过不断拍打,从而将坯体表面凸起的颗粒挤压,将坯体通身修正光滑,在坯体外表形成一层细致的表皮层。宜兴紫砂泥的可塑性好,泥坯成型后强度高。
南方+收藏在线:相比古代的陶刻,当代书法陶刻技艺出现了哪些变化和进步?
陈显伦:在制作方法上,书法陶刻一般为“生刻法”,即在未烧制的紫砂壶坯上直接用刻刀制作,然后烧制成型。也有“熟刻法”。即在烧制后的紫砂壶坯上进行陶刻。生刻法的紫砂壶坯体较软,相对较易刻字。烧制后的紫砂壶坯体较硬,硬度约为寿山石和青田石的两倍,因此用刀的力度和速度与刻石头完全不同。紫砂壶壁厚度一般为 2mm-3mm,陶刻者要十分注意用刀的力度,用力不能太大、太急,稍不注意就容易把壶刻穿刻透。无论生刻还是熟刻,陶刻者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甚至需要刻多达1000把壶以上,才能完全掌握紫砂泥料的特性,总结出适宜陶刻的刀法力度与速度,在反复操练中形成稳固的肌肉记忆,最终能够自由的运用刀法在紫砂泥上游走,刀游字现。
南方+收藏在线:到底该如何评判一件书法紫砂陶刻作品的艺术价值?
陈显伦:书法陶刻艺术,追求对书法笔墨和意蕴的高度还原,但刻刀又难以百分之百复刻书法笔墨线条的丰富细节。书法原帖经过陶刻者的镌刻,刻字与原书法之间会略有出入,陶刻者需理解书法艺术的特性,同时熟练运用刀法,掌握适合施于紫砂壶上的单刀、复刀的运用。刀法存乎一心,是手腕下的微妙动作,刀的速度、力度难以言传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陶刻者在运刀过程中随机应变的运用。综上所述,书法陶刻艺术,不同于书法艺术、也不同于篆刻艺术,它是一种汲取了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二者优长的独立艺术门类。书法陶刻艺术不是对于书法原帖的复刻,而是在理解书法的基础上,在紫砂上进行的转译和再创作。可以说,书法紫砂陶刻是书者和陶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