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白天很困,晚上一沾床就不行了”,“躺下30分钟内就能睡着已经成为一句凡尔赛金句”。如今,失眠的人正逐渐变成新的“慢病群体”,本该睡觉的时候却只能“网抑云”或睁着眼睛看天亮。3月19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二医)门诊大厅,该院心理精神科开展了“世界睡眠日”义诊活动,记者了解到,现场可以免费进行睡眠及心理测评,并进行健康睡眠咨询。
世界睡眠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义诊现场。
失眠一年人变“傻”
在省二医心理精神科护士小琳(化名)看来,越来越多的失眠人群找来了,她的哥哥也是其中一位。义诊当天,她的哥哥刚好结束治疗,情况好转出院。
10天前,小琳哥哥终于难熬失眠痛苦找到她,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好几次见他,真的很诧异,哥哥原先乐观开朗充满生气,但现在的他却愁容满面、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像个傻子一样”。
原来,小琳哥哥一年前发生过应激事件。此后,他就慢慢开始出现失眠。
“入睡前总会想起那些事,然后慢慢开始‘翻旧账’,思考一些其他琐事或烦心事,一闭眼,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小琳哥哥告诉省二医心理精神科范长河主任。
晚上失眠让小琳哥哥白天精神状态差、疲倦、乏力,时间长了,不仅失眠加重,还出现了心慌、胸闷、心跳加快,手脚发麻、发凉等一系列症状。
“也因为失眠,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忘事,有好几次工作上出错,被领导批评,晚上躺下后会有‘不如死了算了’的念头。”听完患者自述情况,范长河主任诊断为“失眠障碍”,小琳哥哥也在心理精神科住下来接受治疗。
经过省二医心理精神科物理、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后,情况逐渐好转出院。
“希望睡眠日可以睡得安心。”小琳哥哥开心地说。看着哥哥久违的笑脸,小琳也替哥哥高兴。
睡眠障碍及时就医
范长河主任介绍,失眠障碍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若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与失眠症状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若不及早干预,后果不堪设想。
有报道显示,全国3亿人有睡眠障碍,而年轻人占比近80%,成为“失眠大军”中的主力。
为什么失眠问题这么严重?
范长河主任表示,临床研究发现,除睡眠环境因素影响,如声音、灯光、温度等居住环境等,90%以上的失眠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症状,70%的失眠者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两者互为因果,就像两兄弟一样。
在范长河主任看来,轻度失眠是现代人在所难免的,若有轻微、短时间的失眠,不必过分担心,应该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起伏太大,特别是不要养成熬夜的习惯,避免破坏生物钟。若是一周内出现三次以上失眠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综合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范长河主任为患者义诊。
专家问答:
问:人要睡多久才足够呢?
范长河:所需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通常是:幼儿 16小时,青少年 9小时,成人 7-8小时,老人 5-6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成人每夜睡眠5个小时就感觉良好,有些人则需要每夜长达10小时的睡眠,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恢复即可,并非要按照一定的标准。
问:如果我前一晚失眠,第二天就补觉可以吗?
范长河:补觉会影响第二晚睡眠的驱动力,可能加重失眠,如不补觉反而第二晚的睡眠驱动力更大,能睡得更好。
问:睡不着但是躺在床上管用吗?
范长河:对于失眠者,延长卧床时间,增加的往往并非入睡的时间,而是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清醒时间,并且会增加烦躁感和挫败感,从而加重失眠。
问:实在难以入睡该怎么办?
范长河:因入睡困难往往卧床较早,试图强迫自己早早入睡,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越想早点睡就越睡不着,焦虑烦躁,以致恶性循环,甚至彻夜不眠。正确做法是:在困意来临时才卧床,如果15~20分钟内不能入睡,则要起床到其他房间去活动活动,看书、织毛衣、做家务等,但要避免使人高度兴奋的活动,如下棋、打扑克等,当再次感到困倦时再卧床,如15~20分钟内仍不能入睡,则再起床活动,如此反复,直至入睡。
问:安眠药吃了会上瘾吗?
范长河:专业的心理精神科医生会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卫生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药物治疗,按照医嘱服药,不会上瘾,不会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反而严重失眠会造成精神损害,使人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
问:除了药物,失眠有哪些治疗方法?
范长河:许多方法可以阻止失眠变为严重的睡眠焦虑。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可以帮助您平静呼吸,放松肌肉和心情。心理治疗有助于将焦虑转为积极思考,这样您的情绪可以在夜间平静下来。对许多患有慢性失眠的人而言,认知行为治疗(CBT)的效果和处方药一样好。
【通讯员】朱健 王舒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