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档 | 和自己对峙的许魏洲,渴望进步

南方+ 记者

挥舞的乒乓球拍、漂亮的对打传接、优越的肌肉线条……这是许魏洲新戏中的形象。在接触《荣耀乒乓》和“于克南”这个角色之前,许魏洲打乒乓球,属于“自娱自乐”的水平。从乒乓训练到肌肉训练,他尝试成为这个被定位为“桀骜不驯”的乒乓球天才。但许魏洲发现,抛开天才的技术,他本人和于克南属于“同一种人”:不断和自己对峙,渴望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戳视频↓↓↓听许魏洲聊他心目中的于克南

大牌档专访许魏洲

 《荣耀乒乓》在深圳拍了近半年时间,逛遍了龙岗、吃遍这里外卖的许魏洲收获了“龙岗一哥”的外号。“可以这么说,深圳见证了我的成长,”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许魏洲很诚恳地说。而在采访中,他最多提到的词就是“成长”。

出道六年,许魏洲早已告别了出道之时、爆红之初的那份懵懂与慌张,现在的眼神中更多的是一份从容与笃定。六年间,许魏洲拍戏、音乐两不误,也找到了能够和谐自处的方法,“现在释怀,坦然了许多”。他就是凭着像于克南这般“不服输”的劲头,慢慢达到自己认可的状态。他将目前所处的阶段表述为“提升期”,“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荣耀乒乓》之于他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打磨了演技、提升了乒乓球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许魏洲更清晰地读懂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那份对抗与较真,也希望能像于克南那样敢爱敢恨,勇于争取。

成为天才运动员:NG次数最多的一部戏,没镜头时也在练

   《荣耀乒乓》对许魏洲的吸引不只是“演另一个自己”,也给他打开了一些表演和角色上的新盲区。剧中,于克南是一个“天才型”的运动员,他“从小跟随乒乓国手父亲学习打球,自小立志成为世界冠军”,在镜头下,顺畅的接发和漂亮的肌肉是基本要求。但许魏洲本人却是一个完全的“乒乓球外行”。一切从头学起,最开始拍的时候“肢体都是僵硬的”。

但许魏洲享受于跳出舒适区的“失控感”。《荣耀乒乓》的拍摄任务很重,近半年时间拍44集。“刚学就要拿到台面上、把它演出来,其实很难。”而为了呈现更好的画面效果,乒乓球动作在“标准”的同时也要好看,有很多细节动作、眼神、脚步都要注意。这更为角色的塑造增添了难度。在最初,他们几乎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这个球打过去了,要拍对手动作,一个动作拍摄不只有一个景别,要有全景、中景还有近景……”,因此一个拍球动作拍摄三四遍以上是常态,而一场大赛动辄要拍五六天。

 对于许魏洲而言,这是他重拍次数最多的一部戏,“到后来没有‘NG’都觉得不适应了”。除了导演会随时检查动作和镜头是否达标之外,许魏洲和其他演员也会反复检查拍过的片段,即使体力达到极限,许魏洲也经常毫不犹豫地说出他最熟悉的两个字——再来。

“我是觉得,我可以再做得更好一点,对不对?”

为了能把于克南这个天才运动员拍“活”,剧组请了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做指导,而几位演员也和摄影组慢慢摸索顺畅的多景别拍摄方法。从最初看到“天才运动员”剧本的忐忑,到了后来可以用“走戏”的方式呈现更随意而真实的状态,这和演员们的努力分不开。

在剧组,当不需要自己在拍摄现场时,许魏洲都会立刻回到保姆车上进行肌肉训练:“如果拍摄的镜头肌肉处于充血状态,你要是等了一会,肌肉就没有这么充血状态了,看上去就不接戏了,感觉也不对了。”在拍摄的半年内,他肉眼可见地“健壮”了很多,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线条也愈加明显。

 成为于克男:外表高冷内心火热,一个随时在呐喊的人

 《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中毒舌理性的“迟信”,《素人特工》里呆萌技术宅“丁山”,《亲爱的麻洋街》里天资聪颖的欧小剑,《仲夏满天心》里的傲娇大明星“靳泽”……许魏洲过往角色中,似乎总能寻到一些诸如理性、高冷的影子,但面对拥有相似性格特质的“于克南”,许魏洲还是解读出不同于以往角色的一面——作为一个观众能见证其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一路成长的乒乓球手,“于克南”本身要承载的东西很多,他热血激昂,情绪丰富,这也要对人物的拿捏非常准。

在许魏洲眼里,跟随前国手父亲长大的于克南,除了被框定的自信和“桀骜不驯”,他还是一个极其外放的人:他坚信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带着这种过分明确的目标,他在赢了球之后一定会呐喊出来。“永远都在呐喊,永远喊得最响”,许魏洲边说,边做出剧中于克南常有的这个表情。

但这样一个看起来“冷冷”的、目标明确的人,在面对徐坦(剧中角色,白敬亭饰)一起找队友的请求时,还是放弃了练球去陪伴对方。在许魏洲眼里,与其说是“徐坦感化了于克南”,不如说是给了于克南一个“通人情的机会”。

和角色相处久了,他有时觉得这个外人眼中高冷的天才少年,内心依旧是善良而火热的,“当队友走丢了,人家真的求他帮忙了,他心里也会颤一下,他还是很善良的。”在许魏洲看来,徐坦是打开于克南柔软一面的人。“徐坦渐渐变成了于克南,于克南也慢慢地放下了他不羁的那一部分,会去拥有像徐坦这样的思维。”在许魏洲眼里,这两个人成就了彼此,更慢慢成为了彼此。

除了和徐坦的关系变化,于克南和父亲之间也在磨合中走向和解。在《荣耀乒乓》的开篇几集,画面反复闪回于克南的童年,争吵、矛盾、灰暗是这段回忆的主基调。前国手父亲和未来“大有可为”的儿子,这一对站在运动员成就顶端的父子却也代表了传统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望子成龙的、严厉的、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父辈,和已经有自己想法的儿子,两者之间摩擦不断、矛盾升级。

“父亲肯定是爱自己儿子的,希望他更好。但这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肯定有问题。”在剧里,许魏洲陪着于克南从十六七岁长大,他觉得这个人物在成熟、成长,“你能看到他慢慢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了,尤其在心智上。他理解了爸爸的这份父爱,理解了这份感情之后,其实很多东西都释怀了。”

从许魏洲成为于克南,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我和他某些时候是很相像的,我们都要强,也对自己专业有苛刻的要求。”而从戏中出来,他也从角色身上学到了更多:敢爱敢恨,勇于去把握、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一定是我非常难忘的一个角色,也是美好的回忆。”许魏洲说。

成为“许魏洲”:和自己抗衡较劲,少了慌张多了笃定

 多次重拍、反复锻炼,许魏洲称《荣耀乒乓》为他的“诚意之作”,在接到本子时“立刻有想演的冲动”。出道之来,许魏洲拍过不下十部戏,但“于克南”是最让许魏洲从中看到自己影子的一个角色。他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我们俩很像”。

 至于像在哪里,许魏洲在接受小南采访时结合对人物的理解进行了滔滔不绝的详尽解读:“他是一个天才型的选手,抛开‘天才’一面,他的性格,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我本人蛮像的。他对自己的专业很认真,胜负欲也很强,是勇争第一的乒乓球国手……他就是想拿冠军、做第一,就是希望能变得更强。和自己较劲这一点,我和他比较像,我也希望像他一样有这么刻苦的精神,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荣耀乒乓》的拍摄地在深圳龙岗,许魏洲在那待了小半年,吃遍了那儿的外卖,更是收获“龙岗一哥”的美誉。身为上海人的他即便在广东也沿袭了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像肠粉这样的米制品抑或菠萝包等甜品,都是许魏洲的最爱。

 “深圳也算见证了我一路的成长”,许魏洲承认。他在出道之初以歌手身份举办的一场重要巡演的第三站即为深圳。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经历了初时的懵懂、茫然,再回来时,则更加成熟和游刃有余。

还记得刚出道时,优秀的外形条件、专业能力和机缘巧合让许魏洲突然“火”了起来。面对着镜头、聚光灯和公众的关注,他多少有点儿手足无措。做歌手、做演员,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慌张。但六年过去,影视作品拍了一部又一部,他反而释怀坦然了起来。

“刚出道时肯定比较懵懂、迷茫。现在的一切都步入正轨,拍戏时把戏拍好,做音乐时把音乐做好,身边也有这么多帮助我支持我的人。我也心情愉悦,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出道之初,面对忙碌的工作节奏,许魏洲也曾表达过不适应,他曾在受访中感言,“因为忙,所以觉得孤独”。如今重提这段感悟,他早就想开了:“作为艺人,肯定就得付出吧?要拍好的作品肯定需要时间,不可能在家躺着睡觉,作品就拍出来了。”

随着《荣耀乒乓》的播出,许魏洲将进入自己在演艺圈的第七个年头。戏里,和自己较真的于克南在专业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而到了戏外,许魏洲也是一个对专业极其苛求和认真的人。

出道这些年,凭着这股较真和与自己不断的抗衡,他一路摸爬滚打,终于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状态。他正在筹备新戏和专辑,在娱乐圈的第七年,许魏洲还在不断和自己对垒、对峙。但幸运的是,第七年,他也慢慢地学会了踏实平静地和名气、和事业、和自己相处。


快问快答:

 Q1:在深圳拍《荣耀乒乓》的时候,都吃了哪些广东特色美食?

A:基本都是一些粤菜,因为我也挺喜欢吃粤菜的。上海人嘛,也喜欢吃甜口的东西,肠粉啊,还有一些甜点。菠萝包!我喜欢吃菠萝包!再加一杯阿华田。都是很甜的。

 Q2:现在敢开弹幕追自己的剧吗?

A:可以呀,一直敢,这有啥不敢的。

 Q3:大家都知道你喜欢猫,能不能分享一些猫咪特别融化你的瞬间?

A:我就是还没有资格拥有猫的那类人,很喜欢猫但是也没有精力去养。所以,我也是希望之后空下来的话,可以养一只小猫。这是我的希望。养了肯定要好好对它,我肯定会好好对它的。

 (追问:如果它把你特别喜欢的手办给弄坏了怎么办?)

A:没事没事,我家没有手办,先把贵重的东西都收起来就行了。

Q4:觉得自己身上什么地方最像上海男生?

A:上海男生什么样的?其实我就跟普通大男孩一样,在家我就是打打游戏睡睡觉,睡睡懒觉——尤其是睡懒觉,是我最喜欢的。总之做的都是一些很家常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觉得我身上没有什么特别(有上海男生)特质的东西。就是会做饭,算是会做吧,入门水平,做得能吃……还挺好吃的。

Q5:说起打游戏,你和彭昱畅、朱元冰谁打得最菜?

A:哎呀……每个人都问!彭昱畅看见每个采访里我都说他(水平)菜,回头又要发给我了哈哈。也不能说谁最菜了,反正我打得最好。

制片人:孙国英

监制:梁燕

统筹:刘奕伶 毕嘉琪 丁晓然

采写:刘长欣 实习生 金梦恬

视频剪辑:张思毅 实习生 沈祯卓


编辑 梁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