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缘何那么多流派?最全解答来了

广东卫生在线
+ 订阅

总有人问:现代针灸医学有这么多流派,是怎么回事?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却又一言难尽。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有了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技能,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发展,从现代针灸临床来看,有的人喜用偏方,有的人好用大方,也有人喜用简单的对症治疗;有人用针少,一两针而矣,有人数十针也不嫌多;有人强调用针轻巧,针感宜轻,有人则强调针感要强,有针感才有效。如此这般,实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归根结底不过就是两个大的针灸学派。

一个是传统针灸学派,讲究一切以经脉穴位理论为基础,以中医传统的理论为依据,分析疾病,设定处方,依法施针;另一个则是新针灸学的认识模式。

新针灸学兴起

所谓新针灸学,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起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针灸流派,创始人是朱琏医生。它的要点是:接受传统针灸体系的经络穴位知识,利用现代医学理论重新整理架构,形成新的针灸认知模式。新针灸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极大的创新,也充分保证针灸特有的快速有效的临床效果,取得了巨大成功。

朱琏通过临床实践和大量的理论学习,发现了中日对针灸学研究的不同。我国的针灸学强调用经络的知识去统一穴位,统一临床实践,而日本的针灸却是强调孔穴,不重经络。经络与外周神经的分布高度相关,那么同样是讲针灸的穴位解剖,我国多侧重于神经角度,日本则侧重于肌肉与骨骼。

研究针灸的疗效,这就是典型的科研模式了。早在战争年代,朱琏已经发现针灸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可改善血象、调节人体免疫力。

当然,与民间中医的接触,她也发现很多问题,如西医认为中医没什么用,中医则认为西医只会做手术;有些民间中医只会扎针,不懂解剖,不讲卫生,孔穴不明。于是,身兼过延安的医科大学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学校校长的她把培养懂西医能治病的中医师提上日程。

建国后,朱琏又主持创建了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升级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由她担任首届所长。早期的针灸疗法实验所一方面向全国在职医生举办针灸学习班,另一方面从事着针灸科学研究工作。1951年3月出版的朱琏专著《新针灸学》则对此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重新编排穴位利于临床应用

从临床实践中看,中国针灸的特点是近端与远端相结合的用法。如:治疗胃痛,首先取远端的穴位足三里,然后根据病情的变化考虑是否要取局部的中脘穴。这样一种治疗方法就需要考虑经络与疾病、穴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是依托经络理论本身来表达。

朱琏认为针灸的发展是先有孔穴,后有经络。正是经络的存在,将人体组成一个整体。她重新编排了人体穴位的分配与归类。依托中医固有的经络认识,将所有的穴位分为头部、颈部、肩胛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各部再分为若干线或若干区,以利于临床应用。在这个编排中,不同穴位之间既有着局部相互作用,又有着远端的相互关联,保留了中国针灸学术体系的完整性与一贯性。

朱琏用针强调针感,认为进针后病人应有一种特殊感觉。强刺激就是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弱刺激是强烈而短促,前者起抑制作用,后者起兴奋作用。随着巴甫洛夫对高级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传入中国,朱琏明确提出人体高级神经的调控作用与针灸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从而突破了仅从外周神经的角度讨论针灸疗效的藩篱。

针灸的生命力即在于它的疗效。朱琏认为它可以用来调整人体的抗病、修复、代偿机能,可以用于中暑、虚脱、心绞痛等急症,也能治疗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调节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指数,增加人体免疫力。针灸甚至于可以治疗疟疾等感染性疾病,还能治疗部分营养不良性疾病。但针灸并不是万能的,例如:急性阑尾炎及肠套叠针灸有可能使患者腹痛得到临时缓解,但随后会再次发作,最终需要手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针刺可以成为鉴别诊断的方法,另一方面却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现代医学本是一个发展中的科学。《新针灸学》过度地强调了神经对人体的调控作用,现在来看,在感染中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免疫系统,而神经系统仅仅起辅助功能。

细分为很多小流派

朱琏开创了新针灸学的道路,就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道路前行。

朱琏在著作中多次提到,针灸只能减轻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却不能真正治好。在1952年举办的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来了位叫方云鹏的西医外科医师。他早在战争年代就已经向民间学习针灸,其时任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与针灸科主任。多年后,他发表的《艾灸“气海穴”治疗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55例报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应当与方医生本身是外科医生有关。

不久之后,在我国医学界掀起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热潮,其基本模式就是一位西医外科医生配合一位中医师成为一个治疗小组。方云鹏于1958年发表的《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被称为首开针刺麻醉之先河,北京大学的韩济生则于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阐明针刺人体穴位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分泌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并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再来回答本文开篇的问题。现代到底有多少个不同的针灸学流派?临床医生通过对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接续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知识极大丰富,医者对人体认识不断深入,最终形成了前文所提到的传统针灸派、新针灸学体系两大流派为主,又细分为很多小的流派。

传统针灸派严格遵循传统中医针灸体系对经络孔穴的认识,如郑魁山、承淡安、黄竹斋等传承,还有近来发展的一针疗法、奇穴疗法皆属于此类。大学《针灸学》课本中虽然有不少解剖学内容,但主体还是偏于传统针灸学体系。

新针灸学体系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临床经验、现代医学知识三个主体综合而成,又分为新体针系统与微型针灸系统。

新体针系统有朱琏的条块针灸体系、山西穴区带治疗法、陕西方云鹏体环针疗法、神经干刺激法等,近来又出现的浮针疗法、经筋疗法等皆属于这一类。

微型针灸系统则强调在身体的局部取穴,赅治周身之病。如:方云鹏的头皮针、手象针、足象针,又有上海曙光最早使用的鼻针、面针,张颖清的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彭静山的眼针、黄丽春主推的耳针、薄智云的腹针等等。

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传承,无非是各承良技,但求有效。


作者|周达君

编辑|阿芒 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