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

南方+

文/穆亦

“阿姐”这个词,是亲情中的爱称、好友中的昵称、同行中的尊称、社会中的敬称。

在香港,能够被不同界别、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敬称一声“阿姐”的唯有一人,她就是著名艺人汪明荃。

初识汪明荃是在电视荧屏上。

1985年春晚,时尚靓丽的汪明荃一人连唱《问候你,朋友》《万里长城万里长》《家乡》三首歌曲,让全国观众认识了她,也让我印象深刻。

年轻时的汪明荃

年轻时的汪明荃

不久,她主演的30集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进入内地,成为继《霍元甲》之后,又一部在内地热播的港剧。剧中由汪明荃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也受到内地观众喜爱,成为多年来传唱不衰的粤语歌曲,也是汪明荃参加演唱会的必唱经典。

《万水千山总是情》剧照

《万水千山总是情》剧照

第一次见到汪明荃,是我来香港工作后,2013年11月1日受邀出席粤剧同人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成立60周年暨36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汪明荃身穿一件米黄中式对襟外套,虽年逾六旬,仍美丽优雅,风韵犹存,气质如兰。这是她第五次当选为八和会馆主席,大家纷纷上前向她表示祝贺。

我发现,前来参加典礼的各方嘉宾无一例外地称呼汪明荃为“阿姐”,连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也未免俗。

我心有疑问,一个普普通通的艺人何以受到这么多港人的喜爱?一个娇小玲珑的女子何以得到各方名流的尊重?一年后,有幸观看了一场由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主演的粤剧《穆桂英大破洪州》。

该剧取材民间传说“杨家将”,讲述“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与妻子穆桂英合力抗击辽军、守卫洪州的故事。剧中汪明荃戏份最重,唱打并举,文武兼备。只见她头戴雉尾,背扎长靠,骑马持枪,英姿飒爽。她将穆桂英在不同场合不同处境下的不同情绪不同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元帅升帐时的威风八面,点将出征时的气定神闲、疆场厮杀时的勇猛果敢,军法治罪时的公正无私,以及面对翁姑尊卑互换时的敬重与自信,面对夫君怒火中烧时的柔情与娇媚……生动展现了将帅、夫妻、翁媳、婆媳之间不同角色、身份交错情景下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威武不失娇媚、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英雄形象。观众被她的演技吸引,不时报以掌声。

汪明荃所扮演的“穆桂英”

汪明荃所扮演的“穆桂英”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68岁年龄演穆桂英,背旗不晃,扣摆不乱,气息平稳,功架优美,手眼身步行云流水,唱念做打精彩绝伦,令人深深叹服。

现场有朋友告诉我,汪明荃酷爱影视戏曲艺术,坚持不懈锤炼表演专业技艺,对艺术的认真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数十年来,她不允许自己迟到、不允许直播中出错、不允许不背台词就上场、不允许表情和动作不协调、不允许演唱和舞蹈不融洽,甚至不允许自己声音沙哑、身材走样。

朋友又说,据传“阿姐”的称呼就和她的认真有关。它始于一个导演对汪明荃的“不满”,因为汪明荃做事太认真,对自己严苛,对别人也严格,导演有时觉得她事儿太多,这要求那要求耽误时间,所以每次开工,看见汪明荃过来,他就调侃道:唉!那个“阿姐”来了。久而久之,汪明荃“阿姐”之名就叫开了。但后来圈内人见她不仅认真敬业,对同行也多有照顾,叫的人就更多了,但称呼中开始带了日渐增多的感佩和敬重。

我不知关于“阿姐”由来的传说是否准确,但看完那天的演出,我明白了,港人的这一声“阿姐”,不仅是对她丽质天成、人淡如菊,做事认真、待人热诚的喜爱和认同,更是对她多栖发展卓有成就、热爱艺术精益求精的褒扬和赞许。

“请支持香港粤剧传承、助力香港文化发展!”2016年10月,我陪香港演艺界代表团赴北京走访中宣部、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委,汪明荃是成员之一。在文化部座谈时,我发现,一向沉默低调、柔声细语的她发言十分主动,声音也比平时高出不少分贝。

其实,汪明荃并非粤剧艺人出身。

1966年,汪明荃加入丽的电视,正式进入演艺圈,从此她挑战影视、歌唱、主持,走向三栖发展的璀璨黄金时代,取得瞩目成就。1988年,41岁的汪明荃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踏上参政议政之路。

然而,20世纪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时间不长,香港影视娱乐的最大市场在台湾。台湾当局迅速对她进行封杀,并放言除非本人作出悔过。

“让我写悔过书认错,我有什么错?我是从内地来的,读小学时就戴红领巾,那是我的国家。”汪明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我觉得我不会走向低谷,少了台湾影视市场,就去学粤剧,打开另一片天。”

汪明荃从小爱看戏曲,耳濡目染打下了知识基础。早在1983年,汪明荃就自筹资金排过粤剧《天仙配》,在被台湾封杀后,她把粤剧作为事业重点,尝试与罗家英共组“福升粤剧团”,正式进入粤剧领域。剧团排演的首个剧目就是《穆桂英大破洪州》。汪明荃倾情投入,同仁倾力合作,该剧上演后一炮而响。剧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30年间演出了40多个剧目,也促成汪明荃正式加入“八和”,成为粤剧行业领袖。

“既然走进了粤剧,就不能轻言离开!”汪明荃常这样鼓励自己。初入“八和”,让她最焦心的是粤剧市场日渐缩小,粤剧发展日渐式微。多年来,她凭借自己的明星效应和社会能量,争取政府政策,募集社会资金,培育粤剧新人,支持粤剧创作,复排经典剧目,提升演出水平,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不遗余力地为扶持粤剧发展,传承粤剧文化而奔走。

“我是政协委员,一定要为市民发声、为粤剧发声。”一次参加香港文化界活动,汪明荃对我说。1993年,她连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利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各次会议、各个平台、各种渠道,向各方表达建议诉求,推动粤剧的传承传播和交流发展。在粤港澳三地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粤剧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在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鸟要有窝,戏要有台。为丰富演出场地,她穿针引线、多方沟通,促成香港文化地标——新光戏院得以新生。在她和同行的多年呼吁推动下,香港首个戏曲文化表演场地——戏曲中心于2019年初在西九龙正式落成启用。这座占地28000多平方米、中心楼高8层、外观别具一格的新大厦,内设大剧院、小剧场、排练室、展览厅、演讲厅、茶馆等多个场所,成为香港传统文化艺术的新殿堂。2019年2月14日,八和会馆举行新春团拜,我与汪明荃聊天时谈到刚落成的戏曲中心,她十分兴奋:“那是我和同事最自豪和开心的事!”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如今,令外界难以置信的是,作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西方音乐熏陶的香港,每年粤剧演出超过1200场,平均每天3场之多。这一喜人景象背后,有汪明荃及她带领的八和会馆同仁的辛劳和汗水。

目睹粤剧的再度繁荣,我明白了,港人的这一声“阿姐”,既是对她坚韧不拔品格、自立自强精神的由衷钦佩,更是对她为提振粤剧发声、为延续文脉奔走的倾情点赞。

2017年8月中旬,我收到一份精美的请柬,打开一看是汪明荃寄来的,邀请我和太太8月27日晚出席她在红磡体育馆举行的庆祝入行50周年演唱会。

当晚,演唱会开始前,我和太太去后台看望汪明荃。通往后台的甬道两侧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贺喜花篮,像走过一条五彩缤纷的花园小径。听闻我们到来,汪明荃和先生罗家英从化妆间出来,很高兴地与我们寒暄、合影,我预祝她当晚演出成功。

2017年8月27日,在红磡体育馆举行的汪明荃入行50周年演唱会。

2017年8月27日,在红磡体育馆举行的汪明荃入行50周年演唱会。

那天的演唱会来了不少明星,但她是台上唯一的演员,劲歌热舞,活力四射,完全不像一个七旬老人。她的歌清脆悦耳,如翠鸟弹水,似黄莺吟鸣;她的舞轻灵飘逸,像燕子伏巢,似蝴蝶疾飞,让全场观众为之沸腾。当晚另一个亮点是客串主持的罗家英,每首歌的间隙,他便在聚光灯照射下健步登台,边走边说,谈笑风生,既淡定自信、风度翩翩,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我不禁感慨:一台戏,两个人,妇唱夫随,琴瑟和鸣。

演唱会结束时,罗家英手捧鲜花再度登台,深情款款地对汪明荃说:“汪小妹,恭喜你是个大姑娘了,今年20岁,祝生日快乐!”汪明荃感动落泪。台上嘉宾又起哄让罗家英亲吻汪明荃,全场气氛顿时达到高潮。

2017年,在汪明荃入行50周年演唱会上,罗家英为汪明荃送上花束。

2017年,在汪明荃入行50周年演唱会上,罗家英为汪明荃送上花束。

汪明荃与罗家英的爱情故事是一个传奇,来港后朋友多次向我说起。

1987年,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于粤剧。罗家英唱粤剧的搭档走了,想另找一个合作者,于是想到了汪明荃。两人在共同的事业中慢慢走近、日久生情。罗家英抑制不住爱意向她求婚,但汪明荃婉拒了,离婚后她习惯了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泥泞识马,患难知人。2002年,汪明荃体检查出一个乳房肿块,医生怀疑患乳腺癌,多年前她曾患甲状腺癌,为此十分紧张。在那段担心害怕的日子里,罗家英不离不弃陪在身旁,陪她上医院检查,陪她聊、逗她笑,安慰她、鼓励她,并再次向她求婚。汪明荃十分感动,可她不忍拖累这个优秀的男人,还是忍痛拒绝了他。然而造化弄人,不久,汪明荃再次检查排除了癌症,罗家英却患上三期肝癌,做了肝部切除手术。求婚多年未成的罗家英心知此生再也娶不到汪明荃了,却在病床上听到了汪明荃的郑重告白:“你好好治疗,我要嫁给你!”他如闻仙音、喜出望外!2009年,这对感情长跑20多年的抗癌勇士登记结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晚走出红磡体育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4月8日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邀请汪明荃、罗家英夫妇参加的以“勇气”为主题的一期节目。董卿问二人:“说到勇气,你们俩觉得你们做得最有勇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汪明荃答:“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那天,两人共同朗读了冯骥才的小说《老夫老妻》片段,令人回味无穷。

汪明荃、罗家英在《朗读者》节目现场共同朗读冯骥才小说《老夫老妻》片段

汪明荃、罗家英在《朗读者》节目现场共同朗读冯骥才小说《老夫老妻》片段

节目播出当晚,我因加班忙,未能看成《朗读者》,第二天从网上找来视频看了。看完节目我给汪明荃发微信说:“看了《朗读者》,罗先生很幽默,阿姐很真诚。朗诵很棒,抑扬顿挫、情感充沛!”发完想了一下,又补了一条:“你们的结合不仅是勇气的结果,更是品质的体现、人格的彰显!”她发给我数张录制现场给他俩拍摄的照片,张张开心微笑、神采飞扬。

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我再次明白了,港人称呼汪明荃一声“阿姐”,既是对她抗癌决心、克癌勇气、战癌意志的钦佩和赞赏,更是对她珍惜缘分、珍视爱情、珍重婚姻的敬佩和赞美!

2019年除夕,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汪明荃又一次唱起《万水千山总是情》。我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场春晚。年过七旬的她丰姿绰约,步态生风,身着紫红色礼服飘然而来。“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伟雄作词、顾嘉辉作曲的这首歌曲调优美,缠绵悱恻,借景抒情,寓意深刻。

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透过三家两代的恩怨情仇,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爱情、亲情和爱国之情。这首歌牵动的不仅是香港和内地一代人的绵长回忆和隽永追思,更激起香港爱国爱港同胞于国于家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担当。

汪明荃于1956年到港与家人团聚,65年来,虽年龄在增、容颜在变,但不变的是爱国之心、爱港之情。汪明荃多次充满深情地公开表示:“希望国家好、香港好!”她先后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特区银紫荆勋章、世界杰出华人奖和“万千光辉演艺人大奖”等奖项。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说:“Liza姐自强不息、力求创新、不断进步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敬佩!”

不知从何时起,每次见到汪明荃,我也情不自禁、入乡随俗地叫起了“阿姐”,她总是轻轻点头、微微笑了……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