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篇题为《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的新闻报道引起热议。16日,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已立即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沃柑加工销售市场展开排查。联合工作组对城区农贸市场、超市、水果批发点等销售的沃柑进行抽样检测。
尽管如此,武鸣沃柑产业还是受到冲击,当地部分果园出现价格下滑,果农直呼“伤不起”。农财网柑桔通数据显示,报道发表次日沃柑跌价0.3-0.5元/斤。
损失可能难以估量
报道的本意或许在于发现产业不足,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然而在舆论推动下,这个柑橘保鲜的正常操作迅速成为众矢之的。伴随着谣言四起,整个行业一夜之间陷入绝境。这不禁让人想起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2015年北京“毒草莓”事件和2018年的香蕉浸泡不明液体事件。
2015年,“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致癌”的报道流传甚广,尽管北京三次大规模的权威检测均为草莓“平反”,但“毒草莓”事件仍然让京郊果农受到牵连。仅半个月时间,昌平区6000栋草莓日光温室已造成经济损失人民币2683万元,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草莓的身价也随之暴跌一半多。
2018年,曾有媒体报道过香蕉浸泡不明液体消息,伴随舆论传播,整个香蕉产业损失惨重。人民网随后撰文辟谣,所谓的不明液体其实就是保鲜剂,保鲜剂规范使用是安全的。
不能只让农民买单
事实上,沃柑是一个较耐贮藏的品种,留树保鲜时间可达5个月。对于绝对大多数果农而言,待沃柑进入成熟期,会直接采摘下树销售给果商,不需要使用保鲜剂浸泡进行保鲜。此外,沃柑从果园采摘入库后,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果用单果袋包装,冷库贮藏,可以保存60天左右。如需延长保鲜期,一般会进入加工环节,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保鲜药剂处理,可以减少贮藏期间的腐烂率。
沃柑放两个月不变质是本身的特点,上述新闻报道以沃柑“放两个月都不会烂”的特点引导受众共情,简单地根据“个别现象”,盲目地推演出“普遍现象”,从而误导消费者。
柑橘从种植到走上消费者的餐桌,需经过多个环节,而无论哪一环节不合规,除了违规者自作自受,还有“躺枪”的农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并且,经过这几天大小网站的“炒作”,网友的广泛议论,媒体大量转发,“沃柑泡药”事件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么一折腾后,你说以后谁还敢买沃柑?当地果农的收入也会因此下降,要想恢复“元气”,重振之前的“雄风”,恐怕是要“卧薪尝胆”一段时间了。一业兴百业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么大,不仅个体受损,整个群体也因此蒙受巨大的损失,那么谁该为这巨大的损失买单呢?
各环节严格管控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发现一个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坏事,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及时发现不足,才能推动产业更好的发展。正如三聚氰胺事件,加强了国家对奶粉行业的管控;苏丹红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生产环节合规的重要性;海南毒豇豆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讨论,推动系列标准的出台。而此次的“沃柑泡药”事件,需要人们对整个柑橘产业发展理性对待,对整个生产环节严格管控。
生产者对自身行为严格要求。这里的生产者不只是从事柑橘种植的农民,还有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收果商以及负责清洗、分装的选果厂,甚至包括直接供应市场终端的渠道商。
市场对违规使用农药行为零容忍。既然发现了问题,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农药管理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定,既然有法可依,那就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违规使用保鲜剂的行为可能存在,出现了这种情况如何处理?生产端有问题查生产端,销售端有问题查销售端,设立黑名单追究到底。
政府要积极作为,及时引导。一个新闻的曝光,并非毫无依据。此次“沃柑泡药”事件,消息一经发出,当地政府便作出回应,进行实地排查,向公众公布结果。不过,这是“毒豇豆”事件重现,还是媒体报道失实,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当然回应只是初步,接下来是以实际行动来提振消费者对沃柑产业的信心。让果农种得省心,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媒体报道要有度
媒体人报道要客观、理性。对影响产业发展的事情谨慎报道,不是不报道,而是要客观报道;不是不传播,而是理性传播。在新时代下,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尤其是“头部”媒体,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沃柑泡药”事件,无论走向如何,最终受害的只有农民,事实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媒体人的理性,即是对新闻真实性负责,也是对报道对象负责。
“沃柑泡药”事件令人们对柑橘保鲜畏之如虎,甚至对吃柑橘产生了怀疑,这真的是媒体人愿意看到的吗?违规操作也许只是个例,全盘否定则失之偏颇。
消费者对农药保持理性态度。是药三分毒,不安全是人们对农药最本能也是最直接的认识,人们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凡是与农药沾上关系的农产品,都认为不安全。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农药地位至关重要。
2019年央视大型科普纪录片《农药》创作团队,历时三年,行程近80万公里,采访了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农药专家,真实客观地反映农药真实面貌以及科普农药知识。无论是专家学者研究,还是实际生产使用,在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是有保障的。将农药放到食品安全的对立面不可取,以食品安全之名批判农药使用的行为不可取。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规范农药使用,完善相关标准,提振消费者对农药安全的信心。
六问六答,“揭秘”柑橘保鲜
3月15日,一则关于沃柑违规使用保鲜剂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文章对一些擅自增加保鲜剂用量、不遵守安全间隔期销售的情况进行曝光。网友纷纷留言,对当前市场上沃柑的安全性表示怀疑,有消费者甚至萌生以后再也不吃沃柑的念头。
不过,保鲜剂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如何规范使用保鲜剂?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行业人士并查询了相关行业标准。
1.什么是保鲜剂,常见类型有哪些?
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柑橘鲜果上可使用已登记在柑橘杀菌保鲜的农药产品。我国用于柑橘采收后浸果杀菌保鲜的农药登记产品共114个,有效成分有6个,分别为:咪鲜胺、抑霉唑、枯草芽孢杆菌、甲基硫菌灵、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百可得)、噻菌灵。
2.柑橘保鲜是否需要保鲜剂?
答:由农业农村部农发布的行业标准《NY/T 1189-2017柑橘储藏》第6条“防腐保鲜”规定,柑橘果实运抵采收处理厂后应24小时内用规定的清洗剂和或防腐保鲜剂处理。防腐保鲜剂应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菌剂、保鲜剂或食品添加剂等,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3、使用了保鲜剂的柑橘能不能吃?
答:上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相关负责人指出,严格按照农药产品标签使用农药是安全的。农药使用者要按照农药产品标签标注的使用浓度、使用次数、使用方法、特别是安全间隔期(水果经药剂处理后距上市时间)等农药使用技术要求使用农药。以上6种保鲜剂(咪鲜胺、抑霉唑、枯草芽孢杆菌、甲基硫菌灵、百可得、噻菌灵)处理柑橘鲜果,除农药登记减免残留试验的产品,如枯草芽孢杆菌不需要在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其他5种均有标注安全间隔期。在规范使用农药情况下,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上市,柑橘农药残留能符合最低限量标准,柑橘产品食用是安全的。
同时,农业农村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发表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上的《柑橘果实贮藏期咪鲜胺和抑霉唑残留量的动态变化》一文指出,用不同浓度的咪鲜胺及抑霉唑分别浸果处理柑橘果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检测咪鲜胺、抑霉唑在柑橘果实贮藏过程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咪鲜胺(0.5、1.0、1.5mg/mL)和抑霉唑(0.5、1.0、1.5mg/mL)分别浸果2min后常温贮藏,柑橘全果中的残留量在整个贮藏期内均低于GB2763-2014标准规定的5.00 mg/kg最大残留限量(MRL)值,贮藏过程中柑橘可随时出库上市。
4.何谓保鲜剂安全间隔期?保鲜剂包装上的安全间隔期代表什么?
答:保鲜剂按农药产品进行登记,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放牧、收获(采收)、使用、消耗作物前的时期,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在果园中用药,最后一次喷药与收获之间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以防人畜中毒。
记者采访获悉,安全间隔期实际是在做登记试验时,通过监测果皮和果肉中药剂残留量来反推安全间隔期,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用量有所区别。如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百可得)在柑橘上的安全间隔期30天,在水稻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而在番茄上,百可得的安全间隔期是1天,也就是前一天打药,第二天可以上市销售。
5.标准化的柑橘采后保鲜方法是怎么样的?
答:农业农村部标准《NY/T 1189-2017柑橘储藏》详细规定了柑橘防腐保鲜的流程,主要分为:清洗和防腐保鲜处理、发汗处理、预分选、防腐保鲜剂、保鲜处理用水的水质、使用方法等6项。
识别下方二维码查看标准全文:
6、国外是否使用保鲜剂?
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相关负责人及水果保鲜研究专家均表示,我国登记的柑橘保鲜剂主要成分,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在应用。规范柑橘使用保鲜剂,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上市,农药残留能符合国家最低限量标准,柑橘产品食用是安全的,公众无须过虑。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杨吉龙 黄丽豪 马俊炜 马千里 白振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