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昌辉 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杂病,尤精于诊治肺系疾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黎某,女,时年27岁,于2016年10月2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月前如出现白带增多,质稠,如豆腐渣样,伴外阴瘙痒,甚则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经前尤甚,曾至佛山市中医院妇科求治,拟诊:念珠菌性阴道炎,经外用、内服药治疗仍症状反复。
【首诊证候】
白带如豆腐渣样,量多,下阴瘙痒,腰酸,夜寐可,二便调。舌淡、苔黄腻,脉滑。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带下病。
证属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止带,方用四妙散合五苓散加椿皮、乌药。
处方:苍术15克,盐牛膝15克,黄柏15克,生薏仁30克,桂枝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椿皮30克,乌药15克。4剂,日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10月24日
症状好转,白带较前减少,守上方,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1月17日
带下量减少,质稠色白,无下阴瘙痒,烦躁失眠,咽痛。舌淡尖红,苔白,脉细滑。上方去桂枝,加黄芪30克、黄连5克,6剂。
【按语】
辨证思路:带下,女子生而即有,乃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之征,带下量、色、质、气味之异常方为病。凡病带下者俱是湿证。本案患者舌淡、带下色黄白,脉滑,乃脾虚不运,湿热下渗于带脉,带脉失约而成本病。
治疗经验:五苓散合四妙散,既能清热利湿治其标,又能温阳以复脾运治其本;乌药温肾助其气化;妙在椿根皮之用,如画龙点睛,老师取其味苦、涩,性微寒,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带。诸药合用,使阳得温,气化行,湿浊化,带自止。老师擅用椿根皮治疗带下病,认为无论寒热虚实,辨证分型下皆可用。只要配伍得当,能事半功倍。脾虚者,伍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肾阳虚者,伍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阴虚者,伍六味辈;湿热下注者,伍四妙散、五苓散;湿毒蕴结者,伍五味消毒饮。
临证体会:带下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妇科炎症,以霉菌性阴道炎最为缠绵反复,甚至经年不愈。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有少部分妇女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少而不致引起症状,只有免疫力下降才会引起此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这与中医之理论不谋而合。脾虚运化失司,聚湿下注,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多是本虚标实之证。老师认为,西医长期或反复使用抗真菌药物或阴道冲洗等易致耐药,以及人为改变阴道正常生理环境,更易使病迁延反复,提高抗病能力是本病治疗的其中一个关键。正因为中医既能清热燥湿止带治其标,又能健脾运脾、补肾温阳、滋肝益肾治其本,所以更有治愈的优势,而且中药和食物一样源于大自然,毒副作用少,没有耐药性,可以持续运用直至根治。老师擅用之椿根皮,苦能燥湿,涩能收敛,寒能清热,配合辨证,确能增强临床疗效。另有樗白皮亦有同样功效,亦广用于临床。然两者虽皆源于椿树,实为不同科属之植物,椿根皮乃楝科植物香椿之树皮或根皮,樗白皮乃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皮或树干皮,两者皆味苦、涩,前者性微寒,后者性寒,前者归大肠、胃经,后者兼入肝经,不可不知。■
【来源: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者:梁可云 戴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