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都没有,唐代女孩来大姨妈怎么办?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1700阅读时间:4min

唐人不但不在乎女子的胖瘦,对女子的妆面,也很包容。唐代女子早就有了烟熏妆、晒伤妆。为了取悦自己,她们真的想了很多办法。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唐朝女子的生活。

(IC photo / 图)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现代的妇女们不仅撑起了马云,还撑起了李佳琦,顺带养活了一众美妆品牌。

虽然脸上的烟熏妆,还是时常被说“作妖”,但我们终归有了化妆自由。虽然时常被鄙视“女司机”,但我们终归有了开车自由。

说起来,都好像是现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但是今天我们说烟熏妆、晒伤妆,唐朝人其实早就玩过了,甚至,唐代的男子也经常化浓妆。我们还在歧视“女司机”,可唐朝遍地女司机,最著名的就是武则天,她是位马术高手。

那唐朝女子的生活,究竟有多酷?

每个月的那几天,

怎么办?

要说从古至今,女孩子最大的困扰,无外乎就是每个月的那几天了,唐朝的女子也不例外。

每个月的那几天,在古代叫“月事”、“月经”、“月信”、“入月”、“天癸”,是古人眼中非常阴毒且脏污的事物。

在棉花都还没种植的唐朝,自然不能指望有卫生巾。于是,聪明的唐朝女人就用“月布”。

“月布”,顾名思义,就是在月事来临的那几天使用的布块,一般是用旧衣物、帐被等改制而成。而且月布并不像卫生棉是一次性的,都是用完清洗晾干、循环使用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周迅饰演的太平公主,迎来初潮时也惊慌不知所措。

再往后,出现了“月经带”这样更高级的工具,基本形制就是一个长条形的前开口布袋,袋子四角再缝上几条绳带,用来将布袋绑系在胯下。

月事期间,妇女们还要去厨房偷一点草木灰,从月经带前面开的小口子里装灰倒进去,这些灰就是吸血主力了。而且草木灰是一次性的,每天吸饱了血就丢掉,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病毒传染。

宋代以后,有条件的人家也会采用棉絮替代草木灰。但外面那层月经带模样变化不大,倒是有心灵手巧的女孩,给它里里外外都绣上花样,和春宫图、睡鞋一起组成“闺中秘宝”。

只不过,当时的女子把春宫图放进睡鞋中,直至洞房花烛夜才能看图行事,这原本是性禁锢的产物。月布却有所不同。它是为妇女在月经期间也能够自由生活所做的发明,与另外两件“秘宝”不可混为一谈。

(IC photo / 图)

淡妆浓抹总相宜

众所周知,唐代并不以瘦为美。而是“环肥燕瘦”皆能欣赏。

一些研究认为,杨贵妃大概在1.6米上下,体重六七十公斤,按照这个数据,杨贵妃的确是个小胖子。但这一说法并无确证。

就算不是真的胖,在世人眼中,杨贵妃至少也得是个“微胖”。尽管陈凯歌并不这么认为,《妖猫传》中的杨贵妃,一点儿也不胖。

唐人不但不在乎女子的胖瘦,对女子的妆面,也很包容。我们前面说到,唐代女子早就有了烟熏妆、晒伤妆。为了取悦自己,她们真的想了很多办法。

一套标准的唐妆,程序是怎样的呢?和我们今天一样,第一步是打粉底。不过他们叫”敷铅粉“。唐诗说:“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银泥。”

这个银泥,其实就是粉底。但是唐代科学技术有限,这种铅粉其实对人体是很有伤害的。所以我们不要效仿。

第二个步骤,叫抹胭脂。“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红妆”,就是胭脂色,目的是让自己的皮肤的颜色亮一点。

第三个步骤,画黛眉,“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眉形有很多种,这种两个黑点的眉形在唐代很常见。

下一个步骤,贴花钿。温庭筠的《南歌子》里说到,“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花钿是贴在脑门上。其实花钿的由来有个传说。据说是花瓣落在一个妃子额顶后,在那留下了印记,妃子身边的人都觉得她很好看,于是大家就效仿着就往脑门上贴花钿了。

第五个步骤,点面厣,“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位置就是我们现在说两个小梨涡的地方。

接下来是描斜红。白居易的《时世居》是这样说的,“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大家伙画斜红的位置,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描斜红之后,就是最后一步:涂唇脂。也就是涂口红——“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代女子妆容款式繁多,大胆有新意。但是最值得称道的是,唐代男子出门时也经常化着浓妆。而且唐代男子还喜欢戴香囊。这些在今天会被指为“娘炮”的行为,在唐代恰恰是男性儒雅一面的展示。

盛唐是一个性别偏见不那么大的时代。所以,男性可以衣袂飘香,可以化着浓妆出行,可以展示自己的柔美。女性也可以骑马,可以蹴鞠,可以穿胡服,甚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开放包容,才是一个盛世最大的气魄。

本文出自公众号“南瓜Pi”(ID:yiyinyizhuotv)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