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我随东莞黄江党政考察团到佛山、茂名开展了为期两日的乡村振兴考察研学之旅。在镇委书记苏东,镇委副书记、镇长李冠洲率队下,实地考察了各地在创建美丽乡村以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先进案例,用心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美丽蝶变。作为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此行拓宽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视野和思路。而作为一名作家,收获的更是满满诗情画意与创作素材,内心奔涌着久违的采风感动。
一
粤西的春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气息。考察团两辆大巴迎着朝阳,缓缓驶入花团簇拥的根子镇境内,闯入眼帘的是别样的风景,唐代风格的城墙、门楼,门楼旁一座栩栩如生的“一骑红尘”雕像,重现了当年向朝廷进贡荔枝的情景。宽阔平坦观光的柏油大道,别致的灯柱上挂着白色的筒形小灯笼,灯罩上印有大唐荔乡的标徽和字样,让人有唐风重回之感。而远处斜坡之上的一座座白墙别墅,坐落红花绿树之中,特别让人赏心悦目。
车停元坝村桥头文化活动中心,早在此等候的根子镇党委书记袁海峰等当地镇村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大家驻足在大唐荔乡导览牌前听取总体情况介绍。从袁书记如数家珍的介绍和宣传栏展示资料得知,根子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整合党建资源,发挥项目叠加优势,以荔乡景观大道和根子河碧道为主轴,全域覆盖大唐荔香核心区,统筹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建设,打造“党建+乡村振兴示范带”,成效显著。近年来,示范带上群众无偿献地600余亩,无偿砍掉荔枝树2万多株,全部拆除危旧瓦房、废旧厕所、猪舍等,整合空闲地13万多亩,投工投劳扩宽“瓶颈路”17公里,打通“断送路”7公里,新建停车场12个,村容村貌了实现美丽蝶变,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发力乡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该示范带成为粤西地区首条乡村示范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新农人驿站,元坝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入选全国12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典型范例,“荔乡风貌贷”工作举措先后在高州、茂名推广,并在省乡村振兴简报了推介,其中元坝村在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中获得第一名,并被评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省文明村”。根子镇获评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考察团成员饶有兴致地听着讲解和观看文字介绍,兴高采烈地随同镇村领导对元坝村逐处开展了实地参观。
二
坐落在大唐荔乡核心区内的根子镇元坝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林中心地带,既是国家森林乡村,更是首批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100里的精华所在地。万倾荔枝林郁郁葱葱,美名远扬。与浮山岭隔岸相望,小东江绕村而过,连绵荔林环绕家园,村在绿中建,房在林中现、人在画中居,一河两岸生机勃勃。
行走在整洁的村道上,白墙黛瓦、水墨桥头、滨水碧道、风雨廊桥……一系列乡村工程的打造将元坝村装点得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一幅流转的田园山水画。当阳光洒落在家家户户别致的岭南风民居,照耀在乡村巷道干净的角角落落,来往村民的脸上难掩幸福笑意。
桥头文化活动中心的前面,有一棵百年树龄的老仙桃树。仙桃树树身盘虬卧龙,绿叶婆娑。从挂的字牌得知,已有一百多年树龄。老树下立了块大石,大石上刻有“琴瑟永谐”。
我们穿越一道路施工现场,聚集在一条观光河道旁。对面河堤的绿色斜坡上写有的“大唐荔乡,甜美果海”红色行书巨字,格外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河堤之上,建有文化小广场。缀有浪漫河畔,荔乡水情等铁艺字牌,“百善孝为先”等雕塑栩栩如生,弘扬了尊老敬老优良传统。这里有各种露天健身运动器材,是村民健身运动的好去处。从浪漫河畔拾级而上,北面的小山丘建有还有风雨廊桥,据说这是桥头村最上镜的地方了。
穿行于白墙黛瓦、鸟语花香的民居村落之中,元坝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叹为观止。多年来,该村致力于基层治理,出台并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引导农户按岭南中式风格统一装修,美化外墙。发动村民利用清拆后的空地升级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农村改厕与旧房改造、风貌提升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部完成了户厕改造,并按星级旅游景区公厕标准建设,引导沿路的商户免费向群众开放厕所,并建成共享厕所。村中建立有标准的垃圾分拣中心站,运用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设备,使全村的生活垃圾能够规范收集转运,进一步推动了垃圾分类投放,实现了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积极推进雨污分流,12条自然村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全覆盖,做到污水全收集处理后实施湿地绿植吸附。
参观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村民在屋角房尾见空植绿,圈围上竹篱笆,墙体彩绘美化,并置放旧石磨、土瓷缸和旧电视等老旧物件,勾发人们怀旧追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皆散发出独特的乡土气息。
三
在参观完镇容村貌之后,我们驱车登上了西北面的一座小山。2000年初春,江泽民总书记在此亲手种植下了一植中华红荔枝树,只见此树花繁叶茂,馨香醉人。身为根子人的苏东书记指着不远处的由原中书协主席沈鹏题匾的红荔阁,深情地叙述了这座人文地标的建造及后续完善之佳话。我们兴致勃勃地登阁眺望,只见远山云雾飘逸,漫山遍野荔枝树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阵阵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流连不思返。连绵不断的荔山,一眼望不到尽头。山间民居点缀在万亩荔园之中,构成了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
在红荔阁不算大的停车场内,我看到了不少远道前来参观的车辆,据说此处已经成了茂名的网红景点。我们这里选购了荔枝干、桂圆肉等土特产,买回家的三十余斤红薯蒸吃起来软糯香甜,回味无穷,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红薯!难怪当时苏东书记说这红薯相当于野生的,这或许正是得益于浮山小气候,植根于特别的红硃土壤,自然品质优良吧。
从红荔阁蜿蜒而下,我们来到了元坝村专业合作社联盟。只见几间屋子里荔枝干、桂圆肉和蜜糖等土特产摆满货架,村民热情地向参观人员介绍说,这些特产富含糖分和多种维生素,具补心益脾、养血安神等功效。这个联盟由采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百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景旭养蜂专业合作社组成,本着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原则,推动荔枝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果先行,诸业并进”的生态发展、富民兴村之路。可以这样说,让元坝村真正发生美丽蝶变,依靠的正是荔枝产业。
元坝村荔枝种植面积5200亩,年均产量约6000多吨。近年来,该村通过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的发展模式,整合村中种植、仓储、物流等资源,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阵线联盟,实现“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宣传”四个统一,大力发展荔枝产业。全村发展了鲜果加工、电商、文化旅游、民宿等13种业态,打造了“根子贡荔”、“根子有荔”两个鲜果品牌,“蒸姑娘”一个加工品牌。2019年,该村农户实现人均纯收入5.8万元,荔枝产业链创造的产值约2.5亿元。全村人因地制宜,靠树吃荔,群众安居乐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四
时近中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了根子镇千年古荔园——贡园。从入园处石匾牌文字得知,2009年广东省政府侨务办、文化厅、旅游局认定此园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贡园位于根子镇柏桥村,是优良荔枝品种白糖罂荔枝的种植园,总面积约80亩,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美丽大方的讲解员介绍,该贡园是粤西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荔园。漫步园内,只见古荔丛生,形态各异,这些古树的树龄有的已达500年以上。有一棵命名为“天伦之乐”的古荔,其主干已部分腐朽,中空成洞,根部萌生新枝,几代同堂,让人感悟生命之力量。还有的树型奇异,分别被命名为“凉伞”、“千手观音”、“仙女散花”等名,极具观赏价值。据说这里早在秦末就开始有规模地开始种荔枝了。荔枝贡园由何姓六世祖开始接管经营后,今已传到21世,这里种植的荔枝品种有白糖罂、白腊、黑叶、桂味、三月红、糯米糍等,尤以白糖罂为胜。它果大核小,色艳皮薄;肉质爽脆,味道清甜,甜而不腻,留香持久。生长于浮山小气候和根子镇特有的红硃土壤,贡荔历经千年传承,为荔枝贵族中之贵族。其中的年份荔,更是浓缩千年岁月精华,深沉千年荔枝历史文化,可遇不可求。据导游介绍,贡园的荔枝是论颗卖的,去年一棵荔枝树果实拍卖价达上百万元,远远超过东莞观音绿荔枝品种的价格,让人叹为观止。
史料记载,过去历朝都把这里的荔枝作为岭南佳果进贡朝廷,因此这个荔枝园便称为“贡园”。高力士是唐代朝廷宦官和重臣,任知内侍省事,在皇帝玄宗身边工作。他是潘州人(今高州人),深知高州各种荔枝的优劣。他向杨贵妃娘娘推介家乡岭南佳果荔枝,并献上荔枝保鲜和驿马相传的妙计。自此,皇帝每年都派人监摘荔枝送回长安。故清代两广总督阮元有诗曰:“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绘的就是千里送贡品荔枝的情景。
随后我们参观了在建的“中国荔枝博物馆”项目,这是粤西考察的最后一站。苏东书记在此作了总结讲话,要求黄江各部门负责人,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1+6”工作部署和关于南部九镇的发展要求,认真学习、借鉴根子镇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在短期内干出实效,加快提升黄江城市品质的步伐。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粤西乡村振兴考察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供稿:雷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