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风味传承,乡愁流转|佛味鲜生⑦
(手机横屏,观看高清视频)
腊味,是中国人与时间共同谋划的美食。古老的智慧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和情感,留存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一碗腊味,饱含着阳光的味道、山风的味道、火炽的味道,更有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每逢岭南岁末,三水人便意识到,将风味留存的好时节到了。
腊味,起初是因交通不够便捷、物质不够丰富,为了让新鲜肉类在潮湿阴冷的天气里更易保存,在春节可以拿来款待客人。到了今天,虽然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人们对腊味的爱却丝毫未减。
俗话说,“冬腊风腌 , 蓄以御冬”。为什么腊味要在秋冬时节制作?归根结底,是为了食品安全。
制作腊味的过程,就是水分蒸发和微生物繁殖赛跑的过程。腌制虽然能杀死一部分微生物,但不够彻底。在秋冬季节制作,气温比较低,微生物还没缓过劲来,就被风干死了。
醇香的美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舌尖不变的挚爱。
一根广式腊肠,入口爆开的瞬间,先是感受到淡淡的酒香,继而是若有若无的陈皮果香。在酒味和果皮味的挑逗下,肉香开始猛烈地喧宾夺主,口腔、齿颊、味蕾都受到全方位刺激。
即使身在四海之外,这一串串、一块块缠绕心头的甘美滋味,依旧难以磨灭。
腊味不变,人心不变。
腊味,这种古人最初是为更大限度保存肉食的饮食智慧,穿越千年,经久不衰。
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就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
颇为有趣的是,南宋《岭南代问》中的一段记载:“深广及溪峒人 , 不问鸟兽蛇虫 , 无不食之 …… 顾乃酢鹦哥而腊孔雀矣。”说的是南宋时候,广东人连孔雀都给 " 腊 " 了!
历史之悠久的腊味,在漫长的流变过程,经历着细微的变化。
我们现在所吃到的广式腊味 , 较为成行成市的时间,不过是在20世纪之初的清朝末年 。一些家庭作坊式的腊味制作匠人,对腊味进行着不断的实践和改良。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广式腊味逐渐形成了行业 。而后,四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以腊肉、腊肠和腊鸭为三大代表的广式腊味,声名远扬 。
广袤的中国大地水土迥异,腊味江湖也有着不同的“门派”。广式腊味甘甜醇厚 , 川式腊味香辣粗犷 , 湘黔腊味烟熏浓郁 , 江浙腊味馥郁酱香......
各种腊味肉制品中,广式腊味、湖南腊味、四川腊味最具影响。其中,广式腊味当属腊味市场的“扛把子”,占全国腊味市场份额约50%—60%。在广东地区,广式腊味的市场比例更是达到80% 左右。
广式腊味为何独步江湖?靠的不仅是风味,当然还有颜值。
广式腊味分红腊和白腊。佛山的传统腊肉以红腊为主,即在腌制过程中添加酱油,腊肉有酱香味,因而色如琥珀。白腊则流行于粤北,著名的连州东陂腊味就是典型的白腊,味道更佳原汁原味,有股淡淡的清香。
说起广式腊味最大的特色,必定是甜和润。腌制的时候多用60度的汾酒,有讲究的家庭甚至会加入玫瑰露酒。酒在腊味制作中起到杀菌、去腥和提香的作用。故而吃起来时酒香缠绵,越嚼越香。
对比下,四川、湖南的腊味,通常要经长时间烟熏,加之燃烧的树桩有特殊的气味,故熏制出的腊肉有浓重的木熏味。口味咸香,油而不腻,但就略显“其貌不扬”了。
品鲜之道
市面上的腊味很多品种,在选购时,如何分辨优质腊味和劣质腊味,不妨“一看、二摸、三闻”。
首先要看颜色。优质腊味色彩光润、肥瘦分明。脂肪乳白透明、肌肉呈天然肉红色或枣红色、不含杂质有天然光泽。而劣质腊味一般颜色昏暗,肥瘦浑浊,肉眼能看到杂质。
其次要用手摸。优质的腊味手感干爽,结构紧凑,肉质弹性强。而劣质腊味手摸起来会感到湿润,质感浮松,弯曲缺乏弹性。
第三则要切开来细闻。优质腊味切面有糖、酒等,浓烈的醇香扑鼻。而劣质的腊味无酒香味和鲜肉味,气息寡淡不天然。
最后注意,买真空包装腊味时,除了认准包装上的QS 标识外,还应检查包装是否破裂,应选择包装完好无损的才可放心食用。
▼腊味煲仔饭
▼寻味指南
生产基地:佛山市三水芦江水产专业合作社
联系方式↓
拉爷农庄:0757-87230833
芦江渔村:0757-87233033
疍家佬河鲜:0757-87231777
芦江酒店:0757-87230688
生产基地:广东英农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0757-29262999
生产基地:广东宝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0757-87703842
【撰文】莫依蓉
【制作】杨馥铫 李嘉欣
●点击寻觅更多佛山好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