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多方发力,系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富 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一直非常关注安全生产工作。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他建议从加快推进高危行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安全技改投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三方面发力,系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高危行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加大安全投入,严格安全准入,强化监管执法,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深化重大隐患治理,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钱锋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在危化品、矿山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问题依然突出,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这一行业在规划布局、安全设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普遍亟待提升。
钱锋认为,当前企业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比如,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历史欠账较多、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方式落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效益普遍下滑,改造升级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弱、装备差,普遍“先天不足”,发展后劲匮乏,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业人员大多安全素养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不足,导致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强基固本之策,聚焦痛点、打通堵点,全面系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什么是本质安全?钱锋解释,本质安全是指通过消除或减少具有危害特性的物质,或改变工艺过程、条件,使危害最小化、生产系统更安全,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本质安全能够将风险控制的重点转移到风险出现的源头上,为风险管控提供全新思路。”钱锋说。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需从三方面入手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钱锋建议,从加快推进高危行业转型升级、引导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技改投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三方面入手,共同发力。
在加快推进高危行业转型升级方面,钱锋建议,依法依规关闭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的小矿山,加大对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等灾害严重煤矿的淘汰退出力度,加大对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已运行到设计最终标高或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尾矿库的整顿和关闭力度,严密防范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进园,健全城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推进小型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机械化建设,建设一批机械化示范非煤矿山,实施“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工程,建设一批本质安全型化工园区,鼓励危化品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推动实现危化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针对部分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钱锋认为,要加强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技改投入,把这项工作作为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首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与安全生产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优化创新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政策,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控制和事故预防作用。其次,鼓励和督促企业积极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危化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设施,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工作,加快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网络化平台建设,既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又带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转型升级。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人员素质提升是必然要求。钱锋建议,实施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继续教育计划,将从业人员安全素养建设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社会资金积极资助的安全培训投入机制,将政府应当承担的安全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考核。其次,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安全技能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加强高危行业重点岗位系列安全培训教材开发,开展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职业培训。再其次,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创新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模式,加快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中心,加大安全生产管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人才培养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春生 ——
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检查的精准度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王晓晔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虽然近年来危化品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但必须看到‘喜’中依然有‘忧’。”谈及危化品安全管理,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春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多措并举助推危化品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质效。他提出了包括加强安全生产检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危化品从业门槛、完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机制等多项建议,进一步提高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让专家进行“定制”检查
张春生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企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狠抓责任措施落实,加大安全生产整治力度。但重特大事故仍有发生,说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地方和单位开展的安全生产检查脱离实际,没能有效督促危化品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张春生认为,应在现有安全生产专家库的基础上,分区域、分专业健全安全生产检查专家队伍,包括挑选更多行业协会和先进企业的骨干人员加入安全生产检查专家队伍。
张春生说,国有骨干企业培养了很多理论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安全管理人才,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中培养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安全专家,要多鼓励这些人员加入安全生产检查专家队伍。“他们更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企业精准查找隐患和问题。”张春生建议,在国家层面完善安全生产专家队伍管理机构,建立专家数据库,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并对专家队伍业绩进行动态考核。
“检查要个性化、有针对性。”张春生表示,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检查的精准度,对不同类型、不同标准、不同水平的危化品企业分别设置检查内容和频次。“参与检查的专家也要根据检查内容进行‘定制’,让专家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而不是让一名专家去检查一家企业的全部问题,从而提升检查实效,给予企业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除了依靠专家帮助危化品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外,张春生还建议,应更加注重提升危化品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置资格考试、实操考试等方式,提高危化品从业门槛,进而提升危化品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考查员工的实操能力,而不是用学历等标准进行‘一刀切’,这样有助于企业选聘能长期从事并胜任工作的优秀员工。”张春生说。
完善事故责任追究机制
张春生认为,随着《安全生产法》的深化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和压力得到了有效落实和传递,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也日益科学化、法治化。但在事故问责处理方面,有问责范围扩大化、安全生产执法“一刀切”等倾向。“这样易导致事故调查向责任追究偏移,不利于科学真实地还原事故本来状态,达不到警醒预防的目的,也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春生说。
张春生建议,一方面,不断细化分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证各岗位责任清晰,做到对事故责任人严格追责、对履职尽责者予以免责。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和要求,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保障责任追究依法合规,避免过度问责。
“强化事故调查专业队伍建设也很重要。”张春生表示,要提高事故调查的科学性,确保事故责任追究公平、规范、准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
增强矿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富 强
“一线煤矿工人的工作场所在地表下数百米深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还可能受灾害威胁……每名矿工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他持续为矿工奔走呼吁。
今年和去年全国两会上,游弋都将关注点对准一线煤矿工人,分别提交了关于适当提高煤矿井下工人个税免征额的建议和关于激励高学历人才到生产一线、壮大稳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议,目的是增强矿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矿工队伍素质水平,从而促进煤矿安全发展。
减轻矿工纳税负担
游弋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矿工的安全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危害种类多、劳动强度大、作息无规律等。经过大量调研和与矿工一起工作的经历,游弋了解到,矿工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工为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其收入几乎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加之煤矿的工种很少能适合其他行业企业,矿工一旦脱离煤矿,很难找到新的工作。
游弋建议,实行差异化个人所得税制,对煤炭等艰苦行业员工的个人收入实行税收优惠调整,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上调到8000元至1万元。游弋还建议引入以家庭为单位的申报制度,以家庭的总收入及依据家庭人口数得出的总扣除额统筹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减轻矿工纳税负担。
建人才培养“孵化器”
除了关注矿工的安全保障外,稳定煤炭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也是游弋的关注点之一。
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39亿吨,同比增长1.4%。游弋表示,煤炭消费依然是一次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煤炭行业领域人才流失和人才招聘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几年,我去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调研,有些地方的煤炭企业招工年龄放宽到40岁,甚至到45岁,还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游弋表示,人才队伍不稳定,何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何谈矿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09年10月,游弋工作室成立,并逐渐成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在业余时间,游弋会给工友们开展培训,持续培养技能人才。游弋认为,优秀的技能工匠脱颖而出,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工友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安全意识,和企业共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游弋的带领下,仅2020年,车集煤矿就有145名员工实现技能晋级,40名机电后备人才实现技能提升,成功培育了50名各类工匠,有9人获得市级以上工匠、技能大师称号。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班员许启金——
重视基础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杨 睿
“我带来了《重视和促进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提案,想呼吁国家关注基础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从而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安全,高效作业。”被问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提案缘由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班员许启金这样解释。
为安全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许启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创新工作成效。他30多年坚守一线的“钉钉子”精神得到总书记肯定。许启金说:“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他将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并在走访调研中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
身为电网企业的一名线路检修工,许启金的日常工作就是野外巡线和排除故障。经他维护的线路,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发明了多项国家专利。有一次带电作业,许启金的徒弟从软梯上下来后问:“师傅,上下软梯连个保护都没有,万一掉下来怎么办?”他就想,干脆搞一个上下软梯保护装置,让工友们作业时更安全。于是,他钻书店、画图纸,为了挑选保护装置中的一个弹簧,他跑遍了宿州市的五金店,先后试了20多种型号,最终研发了防高坠自锁装置,填补了国内软梯作业安全防护的空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启金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成果能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蕴藏着巨大社会财富。因此,他建议国家从加强组织工作、加强机制问题研究、搭建转化平台和载体、制定转化政策四个方面加以支持。
什么是基础的技术创新成果?许启金解释,一是创新主体是生产一线劳动者,他们立足一线亲身感受和实际体验,从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安全性、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升工作效率出发进行的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的项目涵盖劳动操作工具、劳动安全装置、工作智能化装置等;三是所获专利大多为实用新型专利,对于解决工人操作、安全、提效等问题切实管用。
激发基层持续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基层一线涌现出大量基础创新成果。但在走访调研交流中,许启金明显感到,成果转化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在基础的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应用并不理想。“在行业中、社会上,没有有效推广应用的渠道,也没有相应的承接转化机制,不能产生社会效益。”许启金担忧地说,“这些管用、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果被埋没雪藏、束之高阁,久而久之会挫伤产业工人的创新积极性。”
许启金建议,把产业工人的基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国家创新发展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将这一工作列为相关部门的职能内容。同时,组织动员有关研究力量进行专门深入调研,研究技术专用性与行业通用性的转化、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等问题。
在搭建产业工人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和载体方面,许启金建议有关部门将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汇总梳理,建立成果库;国家层面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渠道、交易、分配和政府支持方式等进行指引和明确,从而激发基层持续创新的活力,保障一线工人安全、高效作业。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