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 记录成长——《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阶段分析小结

佛山禅城南庄镇罗格小学
+ 订阅

罗格小学以香丽芳、陈朗、陈佐影、阮小玲老师为课题组开展的《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研究》区级课题,自去年10月28日开题立项以来,四位老师积极开展研究,现进入分析小结阶段。让我们来看看她们研究进展情况吧!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为了解部分学生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根源,我们在课题初始阶段(10月下旬)进行了全校性摸底调查。通过家长填写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部分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存在两方面因素。一是父母因素: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粗暴简单,主要是呵斥与体罚。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二是孩子因素: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会有哭闹和动手打人的行为。

从学校实际出发,研究组成员针对学生的这种普遍现象,在几个班级中找到典型的观察实验对象,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感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心态。经过几个月的探索,我校在攻击性行为学生转化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精心制定实践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对具有攻击性的学生的研究。

一、制定攻击性行为学生成长档案记录。

建立攻击性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客观记录其成长的足迹,从多元的理论去发现孩子、看待孩子的发展与长处,了解孩子的优势,有利于教师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并用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孩子的优势、弱势制定下一步的帮扶方案。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常常表现为用言语、身体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针对班级实情,课题组成员有意识地为此类同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二、制定攻击性行为学生家校交流记录表。

孩子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只靠学校或班主任个人力量是不足以使孩子全面改变,家校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每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了开展进一步帮扶工作打下基础。也让家长更好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课题组成员老师在实验班中为存在攻击性行为学生建立了每周行为表现记录表和两周一次的档案记录表,将学生的表现与引导教育后的变化及时进行记录。

三、研究组成员每月完成孩子成长故事实录。

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在细节中关爱学生,透过细节转化学生,把一个个孩子转化的点滴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初心。课题组成员将平时的育人点滴汇编成小故事,呈现孩子每一次的蜕变。

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爱

阮小玲

陪伴永远都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陪伴,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与引导。在点滴的相处陪伴中,我渐渐了解到小A的“厉害”。

打扫篇

一说到打扫教室卫生,全班都兴奋起来,说干就干,同时也包括了小A。全员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扫教室卫生。小A一开始无所事事,我发现后马上给他安排了一个适合他的小任务——擦黑板。我一边指导同学们如何才能把教室打扫干净,一边关注着小A行动。小A一开始不懂得如何才能把黑板擦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湿抹布一心一意将黑板擦得非常干净!在这一次偶然的班级大扫除活动中,我发现小A其实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在以后的每一次活动中我都会给小A安排适合他的任务,让他有事可做减少了破坏物品,伤害同学的行为。陪伴孩子,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我们可以对孩子们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引导,同时也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来引导孩子扬长避短,从而达到符合孩子积极向上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目的。

作业篇

课间追追跑跑的活动总是间断进行着,因为我班的小A同学喜欢动手动脚打人,下课后同学间还多了一项活动——举报小A。课间,我的办公室总会传来络绎不绝的同学举报声。有一天,班长带着小A打报告进来办公室,我认真听着班长为我一一道来小A犯下的“罪行”。我心想:看来下课时间不能再任由小A胡作非为了,为了避免出现什么严重伤害事件,下课时间也得对小A采取一定的措施。于是,我对班长说:“班长,以后下课你就叫小A拿着铅笔橡皮作业本过来我办公室吧!”从那天开始,开始了我与小A的课间学习生活。从一开始小A坐也坐不住,到后面有认真写字。在此期间都需要老师的陪伴,我发现我耐心地去引导他,他写的字也会更漂亮一点。一段时间下来,他对学习有了一定的转变态度,作业能够及时完成,但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用心的陪伴。通过平时的学习与课间的相处时间,我发现小A是个好动,坐不住、注意力较差的孩子,但也是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只要我在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说起事情,他就会很认真地去倾听。总得来说,对孩子的陪伴是孩子进步的最大动力。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处细节中,我发现小A存在攻击性行为一个原因是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一个原因是无所事事并缺乏有效及时引导,还有一个原因是与幼年时学习打鼓的习惯相关。找到孩子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我也渐渐发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我从最平常的陪伴引导中做起,从生活的细节入手。

情绪治疗,从心出发

陈朗

初次见面,行为攻击

开学不久的一次课上,班上的孩子们正踊跃地与我讨论着课文内容,一低头,我发现坐在靠窗户第一行第一个小C不见了。我不漏声色地用眼寻找,发现他原来蹲在最后一个同学的桌子下面,和其他同学玩抓迷藏。这引起了我对他的注意。随着一天天观察,我发现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他课上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或在桌面上乱画。写作业时,别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作业,而他在老师给别的孩子指导时,满教室溜达,自己的作业却不写。课间操时,站在那玩手,拽女孩子的头发,打别的孩子。课间趁别的孩子不注意拽同学一下,动不动就“黄飞鸿无影脚”,打架家常便饭。

情绪调节,行为规范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刺激的一次次作用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即习惯性反应,当有类似的诱因引起刺激时,这个习惯性反应就会出现,因有其父惯用体罚来代替对他的教育,他也就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方式来对待同学。所以解决小C的问题的关键是纠正其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对其不良认识的矫正,逐步消除他的心理障碍。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制定出对相应的四步调适法。

A、认真倾听,诚心与他交朋友。在与他交谈时耐心听他讲过去的事情,让他宣泄不满的消极情绪,这样能对他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缩短彼此心理距离。

B、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当突发事件过后,启发他的认识,使其反省领悟自己的过失,逐步确立起正确信念认识。

C、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学说,鼓励他置身于班集体。不做破坏班级荣誉之事,多做有益班级的事。当其确有进步时,委任他为小干部,增强其自尊心。重塑自信心。

D、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形成其自我反思能力,提高理性思考问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通过开学后几次交谈,聆听他的叙说,小C的心情较舒畅了许多。

我坚持每天与小C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得以在家引导规范孩子的行为。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小C有明显的好转。虽不能总是专心致志听课,但起码能够坚持半小时,比过去大大的进步。虽还有小动作搞搞同学,但已慢慢懂得要与人为善。

静待花开

陈佐影

点燃希望的火种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一天的语文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来是小J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小J同学,你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不少学生马上举手反对,纷纷指责他言而无信,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但我依然为他据理力争:一次放学,我请小J留下补写生字,但临到放学时,突然有家长找我谈事情,小J找了我好几次都没找着,于是写了张留言条,说是第二天一早到校马上交本子。第二天一早,我刚踏进办公室,他就来交本子了。可见,他是个有诚信的孩子。尽管他做过不诚信的事,但只要诚心改过,依然值得大家的信赖。学生们被我的话打动了,没有再站起来反驳了,这时的小J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似乎在为以前所做的事感到惭愧。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也在反思:小J是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分数经常在及格边缘徘徊,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滑向不及格,我知道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因此他的心理是自卑的。由此想到: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同样,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我感到这是多么重要!课后,我找他谈了话,要让他学会面对现实、接纳自己,并善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小J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他所答的问题很浅显,很简单,尽管他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里不屑一顾,但他能站起来,能主动发言了,可见他的心理开始拥有阳光了,虽然只是斑斑点点的阳光,但我相信,从今以后小J不再是低头弯腰的孩子,一定是个抬头挺胸,坚强而快乐的孩子!

一名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毕竟,阳光照进裂缝,嫩芽才能破土而生呀!

持之以恒树信心

今天我们继续谈谈小J身上的故事。

小J在上课时特别喜欢说话,不管老师是否阻拦不管别人是否爱听,他尽管自己说自己的,直到说完他才会安静一会儿。也许他说完又会有新的话题继续说了,我曾一度非常恼火,也强行阻拦过他,但丝毫无济于事,也许他已经养成了习惯。

对于他这种情况,我心里很懊恼,没有一个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在上课捣蛋。但同时我也在分析他:也许他喜欢被关注,有表现欲,只不过他表现得不是时候。这样的学生最令我们烦恼,也最需要我们帮助和教育,也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刻。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一段儿日子以来,我边看着他边想着转变他的方法。

每逢上课,我喜欢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包括课上坐姿,包括发言,包括学习态度……我把他们编排四个小组参与比赛,目的是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积极全面的发挥,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想到我写出四个小组后,和他一组的学生站起来强烈要求把小J去掉,理由是有他参与小组比赛就别指望有什么好结果,看出同学们对他是有绝对的失望心理。

我灵机一动,为了对其他学生公平,为了给他一个自信、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我单把他自己列为一个小组,这样全班组成了五个学习小组进行比赛。到此,和他一组的学生才略微舒了一口气。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提出一些劳动技能方面的问题时,小J在课外的实践机会最多,经验也最多,他条条是道地答出最多,自己孤军奋战竟然排名第二!够厉害吧?

我在思考:这说明他的智商不差,只是没有养成好习惯,需要我们引导和培养。我在全班面前大肆表扬他,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帮他建立自信。同时提醒他:你的成绩很棒,可不要因为纪律被扣掉啊?看得出,他也努力约束自己,很是珍视自己的荣誉。但习惯使然,他依然不能完全自制,一不小心就会说起话来。但看得出,他喜欢上我的课,喜欢和我说话。也许在我的课堂里,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目前小J的学习习惯有一点进步了,希望接下来的日子他的改变更大。静待花开~

四、邀请名师指导、召开专题家长会、开设讲座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一:名师引领开拓思路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课题,明确课题组成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研究工作顺利、稳步、扎实地深入开展。我们课题组导师、省名班主任林幸谊老师对我们研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方向,理清了课题开展思路。在课题研究中,区德育名师李健花老师给我们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如让我们多学习专家思想、阅读心理学书籍、多写读书笔记等,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课题组导师林幸谊

指导老师练小莹

指导老师李健花

指导老师谭瑞贞

李健花老师指导成员们落实方案

系列活动二:罗格家校同心研讨

为了有效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罗格小学心理课题研究组成员集思广益,在班主任会上与校本部各班主任共同探讨“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的有效举措。另外,课题组成员召开专题家长会,开设讲座,对我校家长进行了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知识普及与策略分享。

专题家长会 家校探讨

经过这段时间组员们的积极践行,齐心探讨,耐心引导,慢慢积累一些经验,逐步达成一致:学生有这种异常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孩子缺少关爱与正确的引导,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传递。

我们身体力行,细心工作,耐心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做好家校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老师是他们坚实的后盾,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对孩子只有真正地用心、倾注感情,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去呵护学生那颗敏感、娇弱的心灵,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真正转化效果,让孩子获得更阳光健康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不求做得多辉煌,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专家点评:

潜心钻研 再接再厉——关于《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佛山市惠景小学  林幸谊

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小学香丽芳、陈朗、陈佐影、阮小玲等老师自去年十月开始对《转化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研究》的课题开始了立项研究,至今已有半年。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能做到科学规范,研究工作丰富实在。初始阶段有进行全校性摸底调查、精心制定实践计划,制定了攻击性行为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制定了攻击性行为学生家校交流记录表,扎扎实实用好每周行为表现记录表和两周一次的档案记录表,将学生的表现与引导教育后的变化及时进行记录。此外还能每月完成孩子的成长故事实录,透过细节转化学生并把孩子们转化的点滴记录下来。研究作风踏实,有效促进了围绕课题而展开研究的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发展,也帮助了课题相关研究的孩子和家长们,使他们在认知、观念、行为上均有良好的改善。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课题,课题组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包括名师引领、家校研讨,实实在在发挥课题组成员们的作用,以好学、刻苦的精神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态度积极、进度合理、材料丰富、案例鲜活、成果渐显。

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新发现,并从撰写的案例中寻找与课题研究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争取形成有价值的论文并通过各级平台向有需要的老师们推广,进一步发挥课题的影响力。


撰稿:香丽芳  陈朗  陈佐影  阮小玲

编辑:吴志飞

初审:李健花

审定:陈晓明

审发:余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